普羅之聲:多元發展方能財源廣進

步入蛇年的第二日,「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賀詞不絕於耳。不幸的是,在目前香港極度畸怪的經濟結構中,要達成上述夢想可說是難上加難。

在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經濟曾經高速增長,不少基層市民得以擺脫貧窮,進身中產甚至富有階級。社會各界能從經濟發展中得益,是由於勞動密集的輕工業為香港創造龐大及多元化的職位,令知識水平較低的半技術勞工可獲得就業機會,工作表現較佳的人士更可晉升至管理階層。

好景不常,自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廠商為求降低成本,紛紛將廠房移至內地。製造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由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二銳減至二○一一年的不足百分之二。與此同時,當局卻透過各種政策,令經濟向地產、金融傾斜,其中金融業的比重在過去三十年來由百分之六增至百分之十六。與香港相比,新加坡、日本、南韓的工業比重亦保持在五分之一以上,台灣及泰國更分別高達百分之三十及百分之四十三。

香港工業萎縮,依重地產、金融及旅遊,令適合低技術勞工的職位大減,學歷低、資歷淺的年輕人以及教育水平不高的中年人士慘成失業大軍,令貧富懸殊更為嚴重。有見及此,筆者曾多次建議當局應發展多元經濟,包括發展別具特色的景點,發展本土經濟,並透過各種政策扶持高增值產業如製藥業、時裝業、鐘錶業、醫療設備業等。若筆者的建議得以落實,相信可為基層市民提供寶貴的工作機會。

可惜的是,聲言會為香港帶來改變的狼英,卻依循固有的僵化思維,任由工業自生自滅。他在政綱中曾聲言「支持香港廠商轉型,發展內銷市場」,但在施政報告中,基本上只表示會為香港廠商發展認證產業,並透過沒有實權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研究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任由假大空的狼英繼續管治香港,經濟結構將難以轉型至較健康的模式,地產、金融、旅遊業繼續主宰香港經濟,基層市民的出路只會不斷收窄。只有結束小圈子選舉,由人民選出自己的代表,香港才會走出金融及地產霸權的操控,人民的生活才有改善的機會。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