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誇大不公 解讀錯誤

香港教育學院最近的研究發現,富有家庭學生升大學率是貧窮家庭學生的三點七倍,差距較二十年前的一點二倍顯著擴大,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更視之為香港貧富懸殊的最新佐證,呼籲政府注重教育公平,惟筆者對以上研究有幾點意見。

第一,公開考試是公平公開的考試。大學收生除少量學科設有面試,其他都是擇優取錄。而政府設有助學金、低息貸款及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並不存在基層學生因經濟問題而上不了大學的問題。

第二,研究以一九九一及二○一一年的整體升大學率作對比並不客觀,研究沒有顯示入讀公立大學及自資學位的比例。隨着香港社會的發展,私立大學、自資學位、本地海外課程發展迅速,有錢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可報讀自資學位,比起不能用錢買學位的窮學生,兩者入大學比率差距一定大增。

第三,研究指出,名校轉直資令貧窮學生接受優質教育培訓的機會大減,問題確實存在。但幾間名校是否足以影響全港升學率?香港有不少津校在默默耕耘,以北區的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為例,連續十五年全體高考生考獲本地大學的取錄資格,而首屆文憑試各科合格率均達百分百。

反倒是教育界鼓吹的多元學習模式,讓課外活動、遊學活動費用大增,令更多貧窮學生輸在另類起跑線上。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