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窄門擠不進 教育脫貧託空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窮家子女接受公平而良好的教育,是向上流動,拉近貧富差距,解決跨代貧窮的最佳途徑。可惜香港教育制度千瘡百孔,問題多多,窮家子女由小學到大學,獲得資優教育機會遠遜於權貴子女,從一開始便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許多窮家子女連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沒有,試問如何改變貧困的命運?

香港教育學院一項研究發現,雖然過去二十年香港的大學學額持續增加,但貧富家庭子女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差距反而愈見擴大。以二○一一年人口普查資料為例,全港最富有一成家庭青年入讀資助大學的比例,是生活在貧窮線下家庭青年的三點七倍,兩者差距較二十年前顯著擴大。教院的研究結果與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在過去二十年不斷上升的趨勢脗合。學者指出,一向以來,公平教育制度是香港改善階層流動的有效途徑,但社會過往忽視對貧窮兒童的支援,導致教育未能發揮應有的脫貧功用。

過去二十年,正是香港的大學教育飛躍發展期,適齡人口組別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例,已由當年僅佔幾個百分點大增至目前約三成,可惜貧窮家庭子女不但未能受惠,反而更難擠進大學窄門,孰令致之?正是港府長期忽視扶貧工作,窮家子女缺乏課外資源栽培,不像權貴子女自小已透過補習、技能學習,以至參加遊學團擴闊視野,提升入學競爭力。教育制度不公平,進一步加劇教育的貧富不均問題,中小學名校世襲制,加上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辦學,入學機會日益向權貴子女傾斜,名副其實「名校八字開,沒錢莫進來」,窮家子女愈來愈難獲得資優教育機會,更遑論進身大學攀上社會流動階梯。

值得留意的是,教院的研究發現,貧窮家庭子女修讀副學士等自資專上課程的比例,遠較最富裕家庭為高,反映窮家子女無法入讀資助大學,只能退而求其次,繼續爭取提升個人競爭力的機會。問題是這些專上課程多數屬自費性質,而且濫竽充數,良莠不齊,不少窮家子女靠借貸維持學業,畢業已負上一身債,加上副學士與高級文憑等學歷社會認受性較低,不少課程更與香港經濟單調化、金融獨大的職位需求脫節,形成人力錯配現象,就算找到工作,薪酬亦難言理想,無復七、八十年代製造業興旺、產業多元化提供大量工作機會,能夠分層吸納不同學歷的專上畢業生。社會向上流動階梯形成斷層,即使貧家子女完成專上教育,也難以知識改變命運,可以說,近年社會出現愈來愈多不滿現實的「憤青」,正是教育制度不公平衍生的結果。

現屆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計劃訂出貧窮線之後推出連串紓困措施,改善貧窮家庭的生活質素。其實,教育扶貧才是根本,如何糾正制度不公,讓窮家子女公平享用教育資源,不至於輸在起跑線上,避免跨代貧窮,扶貧才有真正的意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