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異哉所謂「反鬧爆文化」

「鬧爆文化」是香港新興政治詞彙。社運人士陳景輝去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報章副刊內《再談公共理性》一文內說:「……在網絡盛行的鬧爆文化中,其最大盲點,正是錯把不同意見都一概打作敵人,而簡化了政治的不同層次……鬧爆文化的問題恰恰在於,對意見不同者予以無限制的貶抑,一派『我就是真理』的味道。」

無獨有偶,同年十一月十日無綫電視的《新聞透視》節目,又以「鬧爆文化」為題,節目簡介裏如是說:「……兩陣對立,非黑即白……簡單的口號,簡單的訴求,網絡上一呼百應,動員上街,卻少聚焦事件的內容……民生議題都只有『Yes』或『No』,欠缺了『Yes……, but……』或『No……, but……』的對話空間……當『先扭曲、再標籤、後打倒』成為常態,當事事鬧爆,這是我們想見的社會嗎?」該晚節目立論偏頗,對包括本人在內的一些所謂「鬧爆文化」代表人物並無採訪,那才是真正的「先扭曲、再標籤、後打倒」。

節目一出,有網民借用「高登仔」的潮語,說陳景輝的理論被「CCTVB」「借刀」了。之後,陳景輝在Facebook上聲稱會再就這個問題作出回應,至今尚無下文。日前,林以諾牧師針對早前網民批評他親建制的言論,在他自己的Facebook戶口上嘆曰:「今日真正嚴重影響及入侵教會的世俗化,莫過於『鬧爆文化』。」

昨提到○四年鄭經翰封咪事件,俞琤的話可算是「反鬧爆文化」的先聲。商業電台至今仍被視為親泛民主派的傳媒機構,當年鄭經翰及本人在該台被封咪,今天回望,既是中聯辦公然插手香港事務,也是進步民主派的言論在主流媒體遭消音之始。之後,加上○七、○八雙普選落空,兩次政改方案,政府以「不接受便拉倒(不民主方案)」的手段逼泛民主派就範,隨後以民主黨私自乞和收場。民主運動的大分裂至今未止。

批判社會現象,必先要了解其形成的脈絡,不然只會流於淺薄。我不會自誇代表真理,但我認為我對民主運動走向的見解,比泛民或社運中人正確,則為事實!如果事事都「你有你對的地方,我也有我對的地方」,那何來辯論?他日有機會,我會再深入批判「反鬧爆文化」。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