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公帑不得作政治酬庸

近日除了施政報告外,另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便是以公帑成立的基金的運作問題。事實上,政府早已透過各種基金嚴重扭曲香港的政治生態,必須立即制止。

當局於二○○二年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目標是推動社會資本發展,強化社區互助精神,當時筆者是十分認同及支持的。轉眼十一年,貧富懸殊惡化,貧窮問題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卻甚少居民因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的項目而受惠,可見該基金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

筆者更發現,獲基金資助的團體與支持政府的人士及政黨有密切關係,其中不少保皇黨的立法會議員均擔任該等組織的重要職位。獲基金資助的組織遍布香港各區,所獲得的資助少則數十萬元,多則百多二百萬元。由此可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已淪為輸送政治利益的工具。

上述例子其實只反映問題的冰山一角。自回歸後,政府便以各種理由成立了多個基金,該等基金管理的款項極為龐大,但運作卻極不透明。此外,監察及管理該等基金的委員,更多由保皇黨的成員擔任。由於缺乏獨立人士監察,保皇黨及政府便可以透過基金向親政府組織輸送巨大利益,此等組織亦得以坐擁龐大的資源,透過各種活動建立地區關係,而到選舉的時候,該等地區網絡便搖身一變成為選舉機器,令保皇黨在各級選舉戰無不勝。

除了親建制的勢力,部分自稱民主派的政治組織亦以爭取勞工基層權益為由,獲政府批出可觀的款項以舉辦各種培訓課程。雖然這些黨派可以透過巨額資金吸納大量選票,但同時卻因為要繼續得到政府的資助,在不少議題上,均採用小罵大幫忙的手段,最終淪為依附權貴的偽民主派。

由此可見,透過公帑成立的基金已成為政治分贓的工具,不但浪費公帑,更加劇社群撕裂。為防濫用基金的問題進一步惡化,當局應該加強監管各類基金的運作,例如委任獨立人士擔任各基金的委員,以發揮互相監察及制衡的作用。當局亦不應將基金撥款撥給與委員有利益關係的組織,防止政黨透過操控基金私相授受。若繼續任由公帑成為換取政府支持的工具,絕非香港之福。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