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以科技保護傳統
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難以傳承,原因是它經過幾千年的沉澱積累,實在博大精深,演員要精於「四功五法」,除唱、唸、做、打等表演技巧,更要鍛煉個人的手、眼、身、步、法,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講究;對樂師、劇本創作要求亦高,不同人物的臉妝都有嚴謹規定;戲服做工精細,每套都是無價寶。當傳統戲曲結合地方語言及特色,它就更難掌握了。
台灣戲曲學院的老師為了保存及推廣戲曲,與德霖技術學院合作,運用科技保存資料及作教育推廣。研究的第一個項目是用近場通訊系統建立戲服及曲目的雲端資料庫,用手機可輕鬆查閱資料及狀況,有利保存。第二個項目是建立舞台感應系統,舞台的感應點、舞鞋與演員的手機連接,演員在舞台練習時走到定位,手機就會播放音樂及台詞,甚至動作指導,不用樂師、老師在場也可一人練習,有利教學及推廣。第三個項目是建立心跳及交感神經監測系統,演員穿着數十斤的戲服演出,運動量巨大,還要兼顧情感表演及控制聲線,監測系統不僅保障演員健康,更能了解演出情緒起伏,有利不同感情唱腔的訓練。
傳統藝術家的宏願由精通科技的年輕人協力完成,讓人感動,但願兩岸三地有更多人投入研究,將中國戲曲發揚光大,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