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邊填海邊補償精神分裂
【本報訊】長春社及地球之友等十三個環保團體昨聯署回應施政報告,不滿當局在未有完善人口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利用填海、收回農地及綠化地帶等破壞生態環境的措施開拓土地,促請當局把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控制在本港可承載範圍內,並兼顧發展與保育,諮詢環團意見及進行詳細、獨立的環境影響評估。
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昨指出,政府近年為興建港珠澳大橋人工口岸,已填海一百六十公頃,又在大小磨刀洲水域劃出逾七百公頃海岸公園作為補償。但是,施政報告卻提出在該公園鄰近的小蠔灣填海,開發房屋用地,她質疑當局一邊補償一邊填海做法矛盾、「精神分裂」,亦極有可能破壞銳減的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她續稱,特首梁振英的參選政綱提出「從生態景觀及綠色香港等角色重新審視本港農業的綜合社會價值」,惟施政報告卻計劃在新界北部、元朗和錦田等地大興土木,發展新市鎮,忽略農田對社會的重要性。
地球之友執行總監陳美玲表示,因人口增長而引發的房屋需求是無止境,政府必須制定有效及長遠的人口政策,探討最高人口承載力,而不是鹵莽地破壞生態,開發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