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名不正則言不順

自一九九八年的特區政府《施政報告》開始,有關政制部分,便冠以「政制發展」名。彭定康在一九九二年來港,一開始已經明言他所推行的是「政制改革」。而在一九九六年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在論及中英政治角力的五十一至五十六段裏,標題也不寫甚麼「政制發展」,只書以「民主」二字,簡簡單單的,就佔領了道德高地。

當然,本人認為,彭定康的「政制改革」是來得「太少及太遲」(too little and too late),香港的民主,歸根究柢,還是要靠香港人自下而上的起而爭取。

為甚麼九七過後,「政制改革」會變異成「政制發展」呢?相信原因有二:其一,特意改新詞,以示改朝換代也;其二,「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國大陸,至今依然是禁忌,三任特首都是善於揣摩上意之徒,自會在文字上「引刀自宮」了。

「改革」有改良及革新之意,雖然並非根本的變革,但至少尚有進步的意義。「發展」一詞,在香港政府的用語裏,用得極濫。基建固然可以發展,貿易又可以「發展」,近來金融業又要成立一間不倫不類、「方便請人」的有限公司去「發展」,連藝術也可以「發展」一番。

「發展」政制,就當作是建造基建吧。基建工程,可以是有利民生的,也可以是大而無當的大白象政績工程,更可以是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二○一○年的「政制發展」,就是後兩者。

二○一○年的偽政改方案,把立法會議席增加至七十個,結果議政質素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有人戲謔這屆立法會為「八婆會館」。它當然也是貪曾的政績工程:「平心而論」,它的確嚴重分裂了香港的民主運動,為中共立下「汗馬功勞」;它亦把直選與功能組別的比例保持不變,為將來的兩院制的假民主打下根基,當然是豆腐渣工程了。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見《論語.子路》)該句繼續讀下去,正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合該就是當下特區政府之亂象矣!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