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產業大計何其多

為了突破經濟結構單調的局面,歷任港府曾經提出不少發展大計,所設立的委員會亦不可謂不多。早於一九九八年,董建華便已成立策略發展委員會,提出數碼港、中藥港、鮮花港等宏圖,後來又成立一個更高規格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網羅全球各地傑出領袖,共商產業發展大計。可惜說時天下無敵,做時無能為力,瞎折騰了一大餐,經濟轉型仍是毫無進展,策發會淪為口水會,國際顧問委員會亦是虎頭蛇尾,無疾而終。

及至○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巨浪摑醒曾蔭權「以金融業養活一千萬人」的美夢,於是他匆忙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諷刺的是,貪曾眼高手低,所謂六大產業不但沒有「轉危為機」,反而帶來公立醫院人手荒、自資院校發錢寒等亂象。

總而言之,每逢有新特首上台,香港都會莫名其妙出現一批新的「優勢產業」,現在輪到梁振英粉墨登場,又提出將產業「做多做闊」。到底怎麼個多法,怎麼個闊法,人們不得而知,倒是為此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引起各界質疑。有人算過一條數,新一年度施政報告一口氣成立了兩個局、九個委員會、三個專責小組,袞袞諸公聚首吹水,不知又會吹出哪些發展大計。端的是,產業大計何其多,經濟轉型未見影,為之奈何!

林芸生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