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國際化定義

全球化趨勢下,成為國際化人才是年輕一代的目標,對於素有國際大都會之稱的香港,這更是傑出的指標。望子成龍的父母不惜工本將子女送入國際學校,幼兒園開始就逼他們學習英語,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上。近年本地學童爭相入讀國際學校,使真正有需要的外籍人士因學位不足而要離開香港。

而青年群體對英語的重視亦與日俱增,據香港青年協會所做的調查,逾九成香港青年人希望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有八成半更認為英文好會增加個人優越感。然而,英語水平是否就是國際化的象徵?香港的國際化是否名副其實?

筆者近日出席亞太經濟文化論壇,來自美國的Dr. Mary Shepard Wong在論壇上分享她三十年來游走二十多國教學的經驗。她認為真正的國際化不單看外語能力,關鍵是能否全面了解當地人文,是否能建立當地的社交圈子。思維開闊才能與世界接軌,這取決於你是否能摒除歧視,接納差異。就算你到了較落後的地方,也不應抱高高在上的心態,應以平常心、包容心對待他人。通過三者結合,才算是邁向國際的第一步。

回想在香港的經驗,她認為香港人雖然重視英語,但很少主動與外籍人士聊天;雖然對海外留學十分傾慕,但到了外國卻常與華人群體聚在一起,只看港劇聽廣東歌,距離真正國際化還差很遠!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