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神州聽雨:學會適應大中國

  • 受內地朋友之託,擬在港為其代購某款新生兒奶粉,但在附近便利店、超市尋找多時,天天被告知斷貨。有熟悉兩地行情的人解畫,訂購香港奶粉的內地客範圍早發展到湖南、四川等省份,甚至包括一些縣市「先富起來的人」。小香港要供應一個大中國,當然會貨源緊張。

    難怪當局自去年九月展開的打擊水客行動,雖已拘捕逾五百人,惟見效甚微,原來水客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

    為了保證香港市場的正常,入境處處長陳國基、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近日均表態稱,將持之以恒地打擊水客走私活動,並將對可疑的頻繁出入境內地客作拒予入境處理。這是開放個人遊迄今,官方對內地客入境發出的最嚴厲聲明。但是,就如限制雙非嬰措施一樣,打擊水客的方法仍是行政手段,其弊端在於,見效快,失效也同樣快。

    當前的水客、雙非嬰事件,發生的根源其實在於,香港目前的法律體系,是以一個封閉、短視的法律視野來建立的。這樣一個充滿局限性的法律體系,雖然秀美,但若遭遇大海狂濤,則立刻分崩離析。

    需要特別指出,無論港人有多麼不願意,香港與內地無縫對接的趨勢一直在加速發生,並且無可避免。要保證香港利益的最大化,最理性的途徑,不是趕誰下台,而是集合各方智慧,在充分考慮到內地與香港無縫對接後的社會形態的前提下,建立富有前瞻性、全局性、科學性的法律體系。這樣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才能保證香港小到一罐奶粉、中到一個住所、大到參政議政權利的品質與公平。

    回歸十五年了,小香港要適應大中國。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