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未見利 助長炒風先見害

港府決策思慮不周,往往弄巧反拙,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據本報報道,港府為騰出水務署旺角辦事處的珍貴地皮,計劃斥資一億七千萬元,購入新界西一幢工廈,改為水務署辦事處,沒想到隨着港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加上出辣招打擊炒樓,導致炒家轉炒工廈,掀起炒風,呎價暴升,部分工廈業主開價高於港府出價逾倍,購買工廈計劃面臨觸礁。遷移水務署旺角辦事處計劃好事多磨,港府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活化工廈政策並非新生事物,曾蔭權政府早於○九年已推出有關措施,以配合所謂的六大產業發展,工廈業主申請改變用途,可享有豁免改裝費、補地價優惠。問題是港府研擬政策沒有做好事前規劃,消息一出,活化工廈迅即成為投資者的「淘金窩」,大舉在各區收購工廈,呎價急升,連帶租金亦水漲船高,租用工廈的本地創意文化工作者首當其衝,不但面對租金上升壓力,不少租戶更被迫遷。活化工廈原意是主要為創意文化產業提供廉宜空間,最終卻事與願違,適得其反。港府決策頭腦發熱,沒有充分考量政策改變牽動不同持份者利益,甚至扼殺生存空間。

港府數字顯示,實施活化工廈政策以來,共收到八十八宗申請,其中七十四宗屬整幢改建,用途多為酒店、辦公室、食肆、零售及服務業,大多數不屬六大產業範疇,活化工廈政策極其量只是增加商業樓面面積,談不上如何扶助六大產業發展。

事實上,自港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至今,工廈整體售價與租金均持續攀升,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自○九年至今,工廈售價指數累積升幅逾倍,其中新界區工廈,今年首十個月售價已增長三成半,九龍區工廈的同期售價升幅更達四成。活化工廈政策已淪為新興地產項目,背離放寬工廈用途,靈活運用土地資源的政策目標。港府決策一廂情願,以為活化工廈有助推動六大產業,結果變更用途的優惠條款,變成投機誘因,助長市場力量扭曲政策原意,活化工廈政策不但無法扶助六大產業發展,更因售價和租金狂升,導致業界成本大增,反過來窒礙發展。

現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問題,受制於土地供應不足,成效不彰,目前全港約有一千四百幢工廈,如果善加利用,確實有助紓緩土地資源不足問題,惜說易行難。今年八月,當局推出穩定樓價十招,包括研究擴大活化工廈政策,改建為住宅用途,市建局隨即啟動首個先導計劃,在中西區收購一幢工廈重建為住宅,但成本高昂,預算有關項目虧損逾億元。

工廈由長期空置變成奇貨可居,正是港府政策改變釋放了增值潛力,也成為投資者的龐大商機,工廈改建為住宅的政策,難免刺激工廈售價節節上升,土地成本大增,必定反映在日後的樓價。港府為解樓荒,急於求成,決策操之過急,有可能產生反效果,前屆政府活化工廈政策留下苦果,足為殷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