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清新雋永:圖書館要起革命

  • 曾經聽說「人的精神成長歷史,實際上就是他的閱讀歷史」,閱讀對個人成長有很大影響,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亦很大程度取決於其閱讀水平。公共圖書館作為閱讀的重要場所,象徵着一個人乃至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肩負重大使命,是所有政府着力發展的重要文化設施。然而,香港的圖書館發展落後,並未能回應市民自我增值、提升文化素養和充實閒暇時間的需要。

    每次出席區議會屬下的地區設施委員會,筆者總會不厭其煩地要求康文署增設圖書服務,但每次的回應都是千篇一律:「現時根據規劃署制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二十萬人口將設立一所分區圖書館,而策劃是以各分區計算,每區須設立至少一所分區圖書館。目前,全港共有六十七間圖書館及十輛流動圖書車為市民服務。以香港現有人口計算,情況已符合上述建議的標準。」接着再補充一句:「多謝您的意見,我們會反映您的意見。」

    不要忘記,此準則訂於一九七九年,多年來這標準再沒有經過修改。過去三十多年間,香港人口大幅增加,人口結構和社會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此準則未能配合現今市民對圖書館的需求。當局墨守成規,與打造知識型社會、營造學習友好的社會氣氛背道而馳。與其繼續爭論僭建,不如要求政府多建幾所圖書館造福市民。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