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金馬獎的意義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落幕,二十個主要獎項中,大陸拿了十個,香港拿了九個,台灣只得一個最佳女主角,於是民進黨立委林佳龍和管碧玲立即放話,認為結果打擊台灣電影發展,更認為主持人曾寶儀和黃渤沒有「台味」,應該立刻停辦。

此話一出,台灣各大導演即群起攻之,侯孝賢、李烈、柯一正等認為金馬獎成為華語奧斯卡,正是它的公正性,不問出生,只問質素,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平台不容政治摻雜。李烈更笑指沒聽過威尼斯影展只頒給意大利人、康城影展只頒給法國人,暗示狹隘地區主義幼稚。

短短幾天的討論,台灣電影界帶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今屆香港電影《奪命金》能大放異彩,是因為它深入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而台灣近年集中開拍愛情小品,雖清新可喜,卻與民眾生活漸行漸遠。台灣的紀錄片與短片本來稱雄兩岸,近年因相關人才流失到大陸,尋找更廣闊的題材與機會,出現青黃不接。電影人慨嘆台灣電影不思進步,連強項也失守,實在有必要重整發展策略。

國民黨政府在一九六二年創立金馬獎,取金門、馬祖兩地名,並定位成為兩岸華語電影盛事,除了顯示其文化實力,更大有以文化反攻大陸之意。今天大陸無處不現台灣演藝圈的影響力,兩岸文化事業早已難分你我,只是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