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跑馬地隨想

某個星期日在跑馬地午膳,甫進細小的日本餐廳,便聽到數位客人用軟膩的法語在談話。有趣的是,這批法語客中有幾位明顯是華人,言談間會穿插數句北京話。他們不停親臉頰、看餐牌、討論要點甚麼菜,神情輕鬆,一副熟客的樣子。我看他們看得入神,他們突然以純正的粵語點菜,嚇了我一跳。

鄰座兩位打扮高貴的女士卻見怪不怪,繼續以台灣國語混着流利的美式英語低聲談笑,姿態優雅地享受她們的日式定食,像極宋氏姊妹在午膳。正當我在壽司吧找到位置坐下,感到不知身在何方之際,座位旁的男士卻以奇特的粵語口音大談剛上教堂所學的道理,路加福音甚麼的。一時腦筋還未適應,這位男士已轉過頭來跟壽司師傅用急促的日語在交談。呵,原來是操流利廣東話的日本人。

這才是香港身為國際大都市應有的面貌。我在跑馬地遇見的是深入社區鄰里、融入香港人生活、會說點粵語的國際公民,他們不只來自英語國家,可以是中午吃茶餐廳、晚餐吃越南菜的法國人,也可以是上午上中文主日學、晚上到市政街市吃粗菜的南韓人。他們也許還未以此作長居地,可能兩年後會飛到新德里或墨爾本,但若你犬儒地說只要香港繼續經濟發展便可以把他們留下,那便大錯特錯了。

現代的國際公民要找的,除了工作機會,還有精彩的國際經驗。紐約也許經濟不算很好,但紐約人還是希望留在那裏,因為他們很容易看到麥當娜的表演、球王費達拿的比賽和一流的音樂劇,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開放和多元的文化。國際公民差不多都擁抱自由價值:種族融和、性別平等、包容不同性傾向、容忍離經叛道的思想及行為等,這些經驗和價值令不少外國人決定以紐約為家。

跑馬地的國際公民會否以香港為家呢?我們的政府是否有這樣的視野,懂得吸納他們的國際文化資本,化為上升的能量?還是認為只要把香港各區變成一個個內地同胞的購物場,經濟增長便會永生不死?天堂與地獄之路雖然明顯,香港人要認清才好走下去。

劉嘉鴻 人民力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