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九巴策略錯誤

九巴連日哭訴半年已虧損一千五百萬元,四百多條巴士路線中有七成虧損;又指明年初與區議會商討路線重組時,冀減少約二百輛巴士,若重組困難,在虧損情況下,政府定要批准九巴加價。

言下之意是,各區區議會若阻撓九巴取消蝕錢路線,車資必定大幅加價,一切責任由區議會承擔。筆者極不認同九巴這種卸責式的公關,九巴客量每日達二百五十萬人次,作為重要的公共交通服務,又獲政府批出專營權,不能只顧營利,無論是偏遠地區或非繁忙時段,它有社會責任為市民提供最起碼的服務。

市民從沒有要求客量少的路線頻密至五分鐘一班,只求每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一班,不脫班準時開出即可。九巴卻視若無睹,高調卸責區議會反對削路線,轉移視線,把加價和巴士造成空氣污染的責任推在區議會身上。筆者多次建議九巴使用GPS,讓乘客通過互聯網得知巴士位置,預早準備候車,更可在巴士站增加電子告示板預告下一班車何時到達等,可惜九巴以成本高昂和技術問題一一拒絕。

九巴與其落力打擊區議會,想盡辦法削路線減班次,不如設法改善脫班問題,以資訊科技提升服務質素。候車時間愈不穩定,服務質素下降,使更多人離棄巴士,這惡性循環道理顯淺不過,九巴視而不見,只因緬懷當年每條路線均穩賺不賠的日子。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