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應有系統培訓政治人才

回歸十五年,特區政府換屆三次,但司局長、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仍良莠不齊,不少問責官員醜態百出,不但無助政府建立管治威信,令市民信心盡失,更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

問責官員表現欠佳,原因之一是缺乏管治經驗。回歸至今,出任問責官員的人士不少來自學術機構、商界、政府委員會或各級議會,雖擔任過不少公職,但真正有公共行政管治經驗的卻如鳳毛麟角。

公共行政看似簡單,其實涉及精深學問。官員負責公共行政,必須深入認識各範疇的政策、公帑的用途、市民的訴求,以及不同政府部門的運作等。在重大決策時,制訂公共政策者必須準確評估受影響市民的反應,若錯估形勢,必然引起廣泛不滿。此外,回應問題時,若官員用詞不當,會將小事化大,大事變災難。不幸的是,回歸至今,公共行政經驗不足的問責官員犯錯屢見不鮮,政府及市民便成為政策失誤的犧牲品。

香港政治人才凋零,究其原因在於沒有系統化的政治人才培訓及晉升機制。在不少民主國家以至專制國家,政治人物在擔任中央政府要職前,大多曾擔任地方政府的要職,例如縣長、市長、州長等。他們大都有良好的地區政績,才有機會晉升至中央要職。然而,香港自從引入問責制,多屆特首均按照個人喜好而亂點鴛鴦,任意選取欠缺政治歷練及實際政績的人擔任重要職位,令問責官員質素日趨惡劣,施政亂象頻生。

針對現時政治人才凋零的困局,筆者建議應全面改革現時的管治制度,以培育真才實幹的政治人才。當局可將十八個區議會合併成數個地區議會,賦予他們議事及地方行政權力,將地區行政與地區議會結合,令地區議會可直接制訂、策劃及領導各部門執行若干地區政策,從而逐步累積管治經驗,特首亦可從中挑選管治能力出眾的人士擔任問責官員。

若實行一種結合議政及管治於一身的地區行政制度,筆者相信將可為香港培養政治智慧與管治能力兼備的政治人才,可以大大提升管治水平。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