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擴不得 焚化爐動不得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昨日視察將軍澳堆填區,實地了解臭味及噪音問題,她聲言領會區內居民的感覺和心聲,又指港府過去的環保工作有不足之處,擴建堆填區問題可理解為「一隻鑊」,現屆政府要接手這隻「鑊」,期望未來五年做得更好。陸恭蕙的言論,難免令人想起特首梁振英較早前的談話,認為現屆政府在捉上手留下的一盤棋,暗示要處理曾蔭權政府遺下的多個施政爛攤子。

現屆政府必須及早處理的其中一隻「鑊」,就是現有三個堆填區將於未來幾年相繼爆滿,上屆政府曾經提出擴建計劃,包括徵用郊野公園土地擴大堆填區面積,引發民情強烈反彈,擴建之議被迫擱置,但在未有引入其他綜合廢物處理方法之前,只能繼續使用現時三個壽命有限的堆填區。可以說,垃圾處理問題已迫在眉睫,港府再拿不出對策,香港淪為垃圾臭港的一天為期不遠。

較早前,環保團體發表的統計顯示,香港的人均垃圾量每日達二點六公斤,位居全球三十五個發達國家及地區第一位,數字背後的意義,正是本港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廢物回收系統,做好源頭減廢,垃圾分類,每日把大量可供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直送三個堆填區;加上廚餘和其他廢料,掩埋過程製造環境衞生、空氣污染和噪音等問題,處理方法既不環保,加速堆填區的飽和時間,更影響區內居民健康。

香港地狹人稠,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策略,區內居民要求關閉堆填區的訴求日益強烈,遑論擴建計劃。做好源頭減廢,配合興建焚化爐處理不能循環再造的垃圾,是較為切合香港現實環境的做法,可惜港府提出的焚化爐興建計劃遭到持份者反對,面臨司法覆核程序,固體廢物處理的長遠規劃方案原地踏步,單靠三個堆填區應付每日數以千噸計的垃圾,很快無以為繼。

港府興建焚化爐計劃遭到環保團體和持份者反對的原因之一,是憂慮排放的廢氣造成空氣污染,影響環境,危害居民健康。其實,隨着科技進步,近年不斷改良焚化爐技術,已克服空氣污染的難題,港府環保官員過往也多次外訪先進國家和地區,考察成功經驗。以北歐的瑞典為例,全國採用焚化爐處理每日收集的固體廢物,更利用焚化產生的熱能,為區內居民提供再生能源。由於焚化爐操作效率良好,瑞典國內收集的垃圾量也不敷使用,每年需由鄰國挪威進口數以十萬噸計的垃圾應付需要,發揮先進焚化爐技術的最佳效益,港府要引入焚化爐計劃取代堆填區,就應借鑑類似的成功例子,釋除持份者和環保團體等的憂慮。

港府規劃固體廢物處理方案遇上重重阻力,堆填區擴建問題,只是曾蔭權政府留下的其中一隻「鑊」,落實焚化爐計劃無期,一言以蔽之,是政府弱勢,面對社會日趨分化,無力擺平反對聲音,遇事委曲求全,未來施政可謂舉步維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