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反國教的多元反思

對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少問題仍未加剖析。其實「國民教育」一詞惹人好感,若非《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曝光,可能還掩蓋着服侍政權的意圖。

以政治哲學來說,「國民」教育旨在建立「國家認同」,假如此認同涉及「民族」觀念,則可理解為對「國族」之認同。如此,它同時具有國家主權意識以及歷史文化延續性這兩個主要觀念,前者源自歐洲近代以政權國境為定位,後者則以該民族之歷史文化為依歸。然而,當下要推行的「國民教育科」乃停留在西方近代帝國式主觀的歸屬感,卻缺乏現代西方「公民社會」的德育。

目前的中國,不能純以政治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所能代表,因為「中國」一詞更深層是屬於「歷史與文化之中國」。問題是,中共政權文化信仰來自馬列與毛澤東思想,可是共產主義達致社會主義目的之試驗終歸失敗,到了鄧小平時代更連共產主義也抽空了,換以經濟發展、物質建設、金錢崇拜為第一信仰。

內地學者鄭永年於《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一書,嘗試為「中國模式」建立完整觀念。他對比舊日計劃經濟造成的「貧困社會主義」,視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為「富裕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到了「適當之時」方能使政治改革得到成功。這些進程需堅持「中共」作為根本領導,亦要積極排除一切可能類似於西方武力革命及蘇聯倒台而達致自由民主之後果,並需信仰中共終可另走第三條改革道路,這條道路正是一黨專政下的「中國模式」。

由此足見,當局無論面對多少人遊行,均欲堅持就「中國模式」推行「國民教育科」。現在雖然「擱置」了課程指引,但不能忘卻學校依然獲得大筆撥款,更多的赤化交流團定必欣然成行。我們亦不應把反國教的行動限於「學民思潮」身上,尤其當一些團體在政府宣布「擱置」後,對大聯盟冷嘲熱諷時,我們應懂得放開反赤化的胸襟與承擔。人人擔起不同角色,才能更有效地對抗洗腦手段,讓理性的公民教育遍地開花。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