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王管美容奪命 阻立法前朝種禍

連鎖醫學美容集團發生美容針奪命事故,港府過去一周多措並舉,分從追究責任、檢討現行規管私營醫療機構制度、制訂專業指引區分高風險醫療程序等層面入手,根治美容業無王管的亂象,但檢討時間長達一年,過渡期內只靠當局加強巡查以及業界自律,事故重演的風險仍然存在。

事實上,市面上醫學美容科技及療法五花八門,更引入抽血等入侵性醫療行為,消委會近年收到有關美容整形及注射療程的投訴呈現上升趨勢,今年首九個月已有十九宗,高於去年的十二宗,涉及血小板美容、血清幹細胞注射及血清注射的投訴則有兩宗,反映美容業投訴愈來愈多,警號早已響起。不少加入醫療程序的美容療程並未經過驗證,不但療效成疑,更甚的是消費者不一定知道風險有多高,一旦出事,輕則身體健康受損,重則危及生命安全,消費者全無保障可言。

今次事故之後,港府官員聲聲究責,有關業者卻辯稱只屬中介角色,顧客亦簽署免責聲明,知悉療程屬保健性質,並非醫療行為。沒有任何事故由單一原因誘發,有關情況反映了規管存在漏洞,出事正是多年來放任自流的惡果,業者只須申請一般商業登記,即可開設美容院,缺乏有效監管,歸根究柢,問題源於本港長期沒有一套專門針對美容行業的法例。醫學界早已預見問題所在,過去曾要求立法規管美容業,卻被前朝曾蔭權政府以阻礙基層醫療發展為由拒絕,早已埋下禍根。

正如立法會議員指出,現時沒有法例監管美容院的情況,有如無掩雞籠,港府須檢討如何監管整個行業,包括推行發牌制度,把醫學美容納入衞生署監管範圍,避免有美容集團以不良手法、誇張失實和藉醫生等專業人員逃避責任。不過,港府成立的督導委員會要花一年才完成檢討,有醫務委員會委員認為時間太長,港府應優先界定醫療程序定義,規定某些程序只能在醫院或診所進行,醫生亦必須接受足夠訓練才可進行有關的醫療療程。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對於美容針奪命事故,五成受訪者認為事態嚴重,當局需徹查事件;兩成四指須加強市民教育,認識醫學美容風險;兩成三指事件反映美容行業亂象叢生。至於現時並無法例監管美容院醫學療程,五成受訪者促政府立法定義醫學治療;兩成九斥法例及監管存在漏洞;一成八批評監管措施不合時宜。至於醫學界曾要求曾蔭權政府立法規管美容行業卻遭拒絕,五成三受訪者希望現屆政府盡快堵塞漏洞;兩成八指舊政府官僚態度,草菅人命;一成六狠批舊政府阻攔規管,埋下禍根。

民意彰彰明甚,今次美容針奪命事故,是曾蔭權政府將商界利益置於市民生命安危之上,阻撓針對美容業立法,間接造成今次事故。港府須盡快完成規管私營醫療機構制度的檢討工作,就規管美容業立法,撥亂反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