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封關鎖港是出路嗎?
一七一七年,清朝政府下令不允許中國商船到南洋進行貿易,開啟了中國封關鎖國的歷史。盲目排外是導致中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不但令經濟上開始衰落,也導致思想上的衰落,這段慘痛的歷史無疑應該為國人所共知。民粹化是導致封關鎖國的重要開端,在當時,保護固有文化也是封關鎖國的理據,和獲得國民支持的原因。
近年來,香港日趨民粹化,由蝗蟲論到反對個人遊,再到城邦論和自治運動的出現,都顯示了這個脈絡。對於自己經濟和文化實力的過分自信,是民粹化的重要原因。過去香港希望成為「紐倫港」,但是無論紐約和倫敦,都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都未嘗出現這種民粹化傾向。
其實,文化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總會多多少少出現不適應的情況,但是國際級的大都市,應有各種辦法克服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問題。
紐約市民自稱「紐約客」,對本地文化的驕傲不言而喻,但這並沒有導致紐約盲目排外。要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總要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移民、遊客和經商人士貢獻力量。令紐約、倫敦驕傲的原因,並非封關鎖國,而是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在同一個都市之中。
香港只有七百萬人,所謂的國際化大都市,必須要面對全球的競爭環境,封關鎖港是完全不能做到的。如今新加坡的人口已經超過六百萬,有相當多吸引投資移民的政策,新增人口不少是外地人,過去十幾年,新加坡平均經濟增長達到百分之五點幾,而香港平均只有百分之三點幾,確實相形見絀。現在的民粹化傾向,無論是出於保護文化,無論是出於買不到奶粉,無論是出於對內地的恐懼,都無法對香港的將來指出一條出路。
應該指出,民粹主義是不成熟的表現,無論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封關鎖港的惡果應當可以預測。目前,連過去被稱為「隱士王國」的北韓都開始有改革開放的迹象,難道香港真要反世界潮流而動?
有些問題是香港本地可以解決的,有些問題則必須中港兩地政府通力合作才能解決。例如住屋問題,政府已經通過「港人港地」政策加以保護,這和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先進國家一致;但是,面對全球競爭,香港不能封關鎖港,更不能千方百計地阻止中港融合,否則無論怎樣解釋,也不可能是一種對香港將來負責任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