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經濟難解政治問題

在舊學制預科課程中,大家都讀過殷海光《人生的意義》一文,當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由單純的物理層進為生物邏輯層,再由此發展到生物文化界,繼續發展。然後人類有真善美的意識,有理想、有道德,這也就是價值層。在梁振英就任百日之際,筆者以此比照中港關係,別有一番感慨。

北京的對港政策,是透過大量經濟支援,如個人遊、CEPA、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滿足港人「搵銀」的需求,讓利甚至犧牲其他省份的發展以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目的就是為了在政治上能得到更多認同。這基本上是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上層建築取決於經濟下層建築」信念,北京一廂情願以經濟解決政治問題,認為香港透過與內地更緊密的經濟發展,政治與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就會與北京步調更一致。可惜事與願違,香港在經濟上與內地密不可分,但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的距離卻愈行愈遠。

明顯地,港人並未適應中港快速融合的環境,對內地遊客趾高氣揚的態度及北京日益強勢的作為,呈現極大的抗拒。港人感受到價值層的需求包括尊嚴、自由、法治受到威脅,加上政客傳媒的推波助瀾,造成今天的局面。

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經濟從來解決不了價值層的問題,北京需要以新思維應對。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