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再探兩地共贏新路徑

親歷香港回歸十五年,中港之間矛盾出現從未有過的激化,從今年初的蝗蟲廣告引起矛盾開始,到近期的水貨客、個人遊旅客爆滿等等事件,接連引起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摩擦,甚至有人在遊行示威中舉起港英時代的「龍獅旗」,「去中國化」的氣氛也是從未有過的濃烈。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種複雜的關係,內地與香港之間日漸頻密的往來溝通之中,既有合作愉快的時候,也無可避免會出現分歧與摩擦。今日香港人抗議來自內地的水貨客在上水掃貨霸佔通道又抬高物價,不滿個人遊旅客愈來愈多擠壓生活和交通空間,但數年前,正因為這些個人遊旅客,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一度給香港經濟注入強心針,讓本地設施走向完善,互通有無之中更有人才交流,也因內地人才的輸入,為本地創造更多元化的思想和聲音。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前些年,內地物價不算高、港幣匯價高於人民幣之時,不少住在關口的香港人每日會過關去深圳購買日常用品,港人在周末北上消費更是極平常的休閒方式;今天,更多內地人生活富足後湧入香港消費,只是兩地一時角色的轉變。

實際情況自然複雜得多,與內地的交往過程中精華與糟粕俱存,甚至互相轉化。危機或矛盾的出現恰好給社會反省的機會,對過往的政策作出調整,而非完全拒絕或逃避。我想特區政府已就此未雨綢繆,特首在還未上任時,已就港人所擔憂的「雙非」問題,明確表示香港將停止接收「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新班子上任後,立即啟動「港人港地」的房屋政策,並推出兩塊地皮先試先行,以及近期叫停深圳非戶籍居民到香港的「一簽多行」。所述種種,皆以港人利益為先,香港的穩定發展,在善用所有資源之餘,亦須與北京積極探討和爭取。

在未來,香港不可避免的與內地互動更加頻密,還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但我堅持爭吵或指摘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特區政府與中央協商、尋找共贏途徑的過程中,更需要各界參與探討和來自民間智慧的出謀獻策。

矛盾的出現會是個警鐘,告訴港人社會之所需,對過去的政策和方向作出自省與檢討,在歷史潮流中找到更加融合互贏的方式,而非在「去掉」、「反對」和「撤銷」這些字眼中變得狹隘。香港若要向前走,必須抱着寬闊的胸懷。

周伯展 眼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