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生活圈:「穴居」七友揼出木器時代

沒了老師傅,沒了工藝堂,家裏都是工廠大量製造的產物,我們還剩下多少「香港製造」?幾個男生重拾一份陽剛的浪漫,回歸木匠時代;將街上飄流的木頭抬回山窿,手握錘仔揼揼揼,為要讓現代生活保留原創的味道。

從前,有七個男生開了間設計工作室,名字叫The Cave(洞穴),自此就以「洞穴人」自居。搬進「山洞」,千多呎空間只有四幅牆。窮則變,他們的潛能被激發起來,要櫈要枱?那就自己動手造。

原始人肚餓就要打獵。他們夜晚出動,在城市街道之間狩獵,尋找可用的材料,最後搬了六、七塊卡板回來。這些木材隨處可見,工人上落貨後就將它們棄置街頭。「啲卡板無話屬於邊個人,無人偷,無人要,但我哋貪佢橫橫直直,整嘢好使好用。」 洞穴人Eqqus道。

眾人讀設計出身,木工知識僅僅來自中學時期的木工堂。以往只對着電腦畫圖,現在他們親自上陣,揸住碌木又鋸又揼,體驗到原來「想」和「造」可以合一:「或者設計人骨子裏,都有股想親手製作嘅衝動。」

他們成功造出一屋家具,事迹為人廣傳,還開辦工作坊,教大小朋友落手造。負責工作坊的Emthy介紹:「除咗枱櫈,木頭仲可以用嚟整筆盒、CD架,藝術裝置。諗得到,十歲小朋友都造到。」

「呢張櫈會唔會冧o架?」這是他們最常遇到的疑問。擔心,因為城市人太習慣「要一張枱,就去買一張枱」,太信任「品質檢定、一分錢一分貨」等話,卻從未想過自己都可造出一張枱。

舉辦工作坊,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在製造過程中,重拾手藝與巧思,就如他們一樣。「每件成品背後都有我哋同佢之間嘅故事,可能受過傷,可能整咗好多日,每個經驗都獨特,人先至會珍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陳詠賢

工作室中的小貓陳皮,亦是他們在街頭收集卡板時檢回來。

運貨用的卡板,街上隨處可見。

他們開辦工作坊,教大小朋友製作木筆盒。

穴居七友與友人為製作木器花盡心思。(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