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水貨亂象 紓緩中港矛盾

水貨亂象愈演愈烈,為中港矛盾火上添油。港府昨日公布一系列措施,責成相關部門加強執法,並向內地政府尋求協助,務求令水貨活動收斂。然而,要做到港深兩地邊境「長治久安」,單靠這些措施恐怕未必足夠。

源於中港兩地的物價差異,近年愈來愈多水貨客在香港購買貨物,以「螞蟻搬家」形式運往內地轉售圖利。尤其內地開放個人遊後,部分內地人加入,既搶了本地水貨客的生意,亦加劇社會問題,激化中港矛盾。以重災區上水為例,儼然已淪為「水貨集散地」,大量水貨客在火車站附近聚集及活動,以致出現霸佔街道、阻塞交通、加重出入境負荷、亂拋垃圾、抬高物價等亂象,引起區內居民極大不滿。日前有網民發起「光復上水站」行動,一呼百應,可見問題已惡化到當局不能不正視的地步。

特首梁振英日前親身前往北區視察,承認水貨活動對新界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造成影響,已向中央政府反映情況,要求內地當局協助處理問題。港府昨日更召開跨部門會議,商討加強打擊水貨活動,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會後宣布採取六項措施,包括警方打擊水貨客阻街行為、入境處加強核實入境人士身份、海關增加人手搜集情報等;與此同時,深圳當局亦會加強對付水貨客,與港府加強溝通。

水貨活動滋擾港人生活,當局加以整治固是應有之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香港是自由港,貨暢其流,水貨活動也是一種貿易方式,只要不犯法,港府無法取締。雖說當局可以違反入境逗留條例檢控內地水貨客,但對於佔絕大多數的本地水貨客,當局只能循阻街、衞生條例、消防條例等方面打擊,事倍功半,成效堪疑。

歸根究柢,香港水貨在內地大受歡迎,除了因為物價差異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內地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內地人對國貨失去信心,才不惜大舉到境外掃貨,特別是奶粉、藥品等等,皆是近年最受歡迎的水貨。有需求便有市場,有市場便有供應,在內地當局搞好食品監管、消費者恢復信心之前,水貨問題必然還會繼續存在,不管兩地政府如何打擊,也無法完全杜絕。

目前最令人憂慮的是,面對水貨活動引發的種種亂象,港人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甚至出現非理性的「排內」行為。日前的「光復上水站」行動,便有示威者高呼「還我家園、中國人滾回中國」的激烈口號,與水貨客互相對罵,並發生肢體衝突,令人不得不擔心中港矛盾進一步惡化。

總而言之,水貨亂象也好,中港矛盾也好,都是由來已久的老問題,之所以發展到今日這種尾大不掉、難以收拾的局面,主要是因為前朝政府敷衍塞責,長期漠視中港融合帶來的負面影響。新政府應該盡快撥亂反正,與內地當局加強溝通,設法消除亂象,化解矛盾,還香港一個清淨的社會環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