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以長遠視野解決雙非問題

新政府上場後,迅速落實的一項行政措施,就是由明年開始實施「雙非零配額」。現時,入境處人員在過關檢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以目測方法檢查過關的雙非孕婦,截查她們是否有預約來港產子。統計數字顯示,邊境每日截查逾百名孕婦,遣返逾十名,衝關者更是近乎零,可見入境處的行動開始見效;如果這情況能維持下去,再加上「雙非零配額」的落實,雙非孕婦問題大致已有一個初步的解決途徑,不用尋求釋法。

以「視察管理」和「零配額」等行政措施,或採取特事特辦的手法解決雙非問題,反映新政府急市民所急;但長遠而言,行政措施只能治標,要徹底根治問題,仍需要從法律方面尋求出路。

自香港終審法院在二○○一年判決令雙非嬰兒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在二○○一年至一一年間,獲居港權的雙非嬰兒超過十七萬人;更驚人的是,○一年雙非嬰兒只有六百二十人,到一一年已達四萬四千人。十年一掠而過,當年終審法院的判詞指出:根據入境處的數字,從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至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只有一千九百九十一名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母親是非法入境、持雙程證或短暫逾期居留香港,父親也是在港臨時居留或不是香港居民)會因為入境事務處處長被判敗訴而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等於是每年約五百五十五人,這顯示即使入境處處長敗訴,也不會令香港承擔任何重大風險。

現在看來,當年終審法院似乎太依賴當時現成數據。雙非嬰兒是一個家庭、社會、經濟和政治等複雜問題的綜合體,以一般的統計數字作風險評估,只會導致評估過於粗疏。終審法院以「不會令香港承擔任何重大風險」作判詞,間接促使雙非嬰兒由每年六百多人,在十年間上升至每年逾四萬人。這種純粹以往年資料進行推敲,犯上「經驗主義」的毛病,無數雙非嬰兒家庭往後的生活都要承受無數的未知,香港社會整體亦要付出沉重代價。

為此,深入做好社會及法律研究工作,對相關問題對症下藥,應是政府首要任務。如檢討現行有關入境的法例,並配以一套利港利民的「人口政策」,有計劃、有秩序地讓新移民進入香港的大家庭,與香港土生土長的孩子一起,積極加以培養,茁壯成長,成為香港社會最重要的人才資源,這比起只能逼着見招拆招的行政措施絕對強得多。

藍列群 城市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