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民調:政府屢補貼釀惡性循環

港鐵、中電連年賺錢,收費卻有加無減,有學者批評公共機構未履行社會責任,亦是過去港府施政態度不濟、長期過度重視商業利益造成的惡果,過往港府與機構訂立可加可減機制、管制計劃協議時不斷讓步,讓機制如同虛設無法保障市民利益,導致機構在可觀盈利下仍然可以繼續申請加價。

社會責任成空談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指出,公共構機一旦上市成為私營公司,即使以專利權經營,港府在磋商公眾責任部分亦顯得不奏效,如與電力公司訂立利潤管制計劃協議時,當局在計算方式上不斷讓步,與港鐵訂立可加可減機制時太多細節問題不精確,導致機構即使賺大錢,仍然可以利用機制的「走盞」位繼續加價。

公共機構賺大錢收費卻有加無減,鍾斥是過去港府長期過度重視商業利益的施政態度所造成的惡果,歐洲地方將公共交通視為政府責任,政府有很大參與及補貼,避免公共機構以營利方式營運,但港府不想「攬上身」,單從技術上講社會責任只是空談。

對於檢討可加可減及管制計劃協議等機制,鍾指涉及很多技術細節,過往負責傾談機制的官員是門外漢,故港府在傾談過程中處於吃虧境地,港府未來應邀請對該行業有認識的專家團隊參與討論,談判過程亦不能輕易讓步。

中大社會工作系客座副教授馮可立稱,通脹愈來愈高,公共機構又賺到盡,市民百上加斤,可加可減機制和利潤管制協議未能發揮保障民生的作用,「明眼人都睇到,大家只係玩數字遊戲」,為了平息民怨,港府補貼公共機構向市民提供優惠,造成惡性循環,如長者兩元乘車優惠計劃,亦凸顯過去港府處理民生問題只是頭痛醫頭,想辦法縮窄受助範圍,非從大圍環境及方向改善民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