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集體意識 不蓋個人

中國非唯一有女羽球員打假波被除名之隊,另外還有南韓和印尼,但只有中國隊未提抗議,中方有人稱這顯出大度。其實,錯就是錯,打假波錯在違背「運動員精神」,而此應是運動員以個人而非國家為準,否則運動員便有理由為國家攞牌的勝算而犧牲自己出線的機會。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剛抵倫敦時說:「我們是作為一個國家來參加奧運會的。」不過,在運動競技上過度強調國家集體性未必是好事,否則,拿有十三億多人的中國和其他蕞爾小國相比有意義嗎?因此,飛魚菲比斯取得破紀錄多的金牌,榮譽應就歸他個人而非美國;同樣,李慧詩單車賽奪銅,光榮屬她自己,香港不必沾光,否則,全香港若只得區區此牌,又何光之有?

見微知著,這個世界愈是全球化,人愈成地球村的一員,國家的意義勢須消退。例如,現今擁有多重國籍者大有人在,對個人而言是可以豐富閱歷,亦有助促進不同國家群體間的和洽相處。

回顧歷史,中古封建社會發展到市民社會的過程,有學者以「由身份到契約」解放一話總括之,歐盟的經驗,在在看到國家藩籬的模糊化,則當今由「現代」轉入「後現代」的階段,何嘗非乃一種「由國家到個人」之解放過程?為迎合世界大潮流,中國人實不必再將舊款的國家觀太當回事。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