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屋供應 房策長短兼施

貪曾遺禍香江,房屋問題愈趨惡化,私樓價格及租金長升長有,公屋輪候隊伍也愈來愈長,可謂亂象叢生,千頭萬緒。新政府要收拾前朝留下來的爛攤子,切實解決房屋問題,讓基層市民「安居樂業」,絕不容易。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日透露,截至今年三月底,公屋輪候冊上共有十八萬九千五百宗申請,比去年九月的十六萬五千宗增加約一成五;當中八萬七千八百宗為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比去年激增逾兩成。他聲稱港府正檢視公屋整體供需情況,計劃調整未來五年的建屋指標。

公屋輪候大排長龍,當局增加供應乃應有之義。事實上,香港已開發土地僅佔整體面積兩成多,不僅遠低於新加坡的逾四成,亦未達到國際宜居城市的約三成平均開發率,公屋之所以供不應求,絕非因為無地建屋,而是因為曾蔭權政府欠缺承擔,罔顧基層市民住屋需要,坐視問題日益惡化,以致陷入今日的困境。試想想,當局每年只提供約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怎麼可能達到三年上樓的指標?

最難堪的是,由於私樓價格及租金居高不下,愈來愈多單身年輕人加入公屋輪候大軍,當中不乏具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引起社會極大爭議。眾所周知,公屋本是為低學歷、低技術、低收入的弱勢群體提供的社會福利,大批高學歷單身年輕人加入競爭,只會造成資源錯配,輪候時間延長,令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得不到幫助。當然,有頭髮沒有人願意做瘌痢,擺在眼前的現實是,現時大學學位嚴重貶值,年輕人收入普遍不高,他們既買不起也租不起私樓,住劏房及籠屋又危險,於是申請公屋幾乎成為他們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出路。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地區,大學生爭相申請公屋,與基層家庭爭奪福利資源,既是社會的悲哀,更是曾蔭權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失敗的明證。為了撥亂反正,新政府提出不少新構思,包括每年推出五千個名額,讓白表合資格者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以及將工廈改建為青年旅舍等等。

其實,這些措施都只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當局要對症下藥解決房屋問題,始終要由增加供應着手。以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來說,數量根本不是當局所能控制,私樓價格高企,居屋住戶換樓無望,白表人士即使有心購買二手居屋也未必有人願意賣。至於將工廈改建成青年旅舍,亦只能濟一時之急,不可能真正解決房屋問題。

總而言之,房屋問題茲事體大,當局既要回應無殼蝸牛的訴求,亦要避免樓市出現劇烈波動;既要紓解燃眉之急,更要制訂長遠規劃,設法增加土地及公屋供應。惟有多管齊下、標本並治,才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維護社會安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