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親有責不問 施政混亂豈是無因

古人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曾蔭權無德無能,上任七年一事無成,反而為香港埋下大量地雷,留下大量後患,連在西方國家行之有效的問責制也被他搞得一塌糊塗,不倫不類。

港府於二○○二年引入高官問責制,原意是倣效西方做法,讓高層公務員保持政治中立,改由特首委任的司局長為政策成敗承擔責任,以便更有效回應民意,更有效推行政策。可惜,南橘北枳,問責制引入香港後荒腔走板,不僅沒有改善港府施政,反而造成問責官員與公務員的矛盾,添煩添亂,早已備受詬病。

豈料曾蔭權上台後沒有對問責制進行檢討和改善,反而推行所謂擴大問責制,視之為政治分贓的工具,高薪聘請大量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結果爆出遴選過程黑箱作業、「八國聯軍治港」、薪酬超高等醜聞。多年下來,問責制度混亂,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權模糊,與公務員系統格格不入,導致怨聲載道。最不堪的是,儘管問責官員頻頻犯錯,卻從來沒有一人真正問責,令問責制淪為不折不扣的卸責制。

官員良莠不齊,施政亂象叢生,然而面對輿論批評,港府不但沒有反躬自省,反而千方百計打壓言論及新聞自由。為了箝制輿論,阻撓傳媒揭露真相,當局的「核心保安區」愈設愈多,「記者採訪區」愈縮愈小,最典型例子就是警務處及消防處相繼全面「熄機」,令傳媒無法再靠「聽機」得知突發新聞,新聞自由陷入一片黑暗。在一一至一二年度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行榜上,香港的排名比上年度急降二十位至第五十四位。

問責制失敗,導致港府眾叛親離,連建制派也不得不與當局保持距離。有建制派議員批評,曾蔭權剛愎自用,從來沒有重視建制派的意見,以致雙方欠缺互信,齟齬不斷,口和心不和,合作關係遠遠不如前特首董建華,議員明言:「雖然董建華施政亦有失誤,但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忠厚長者,唔會畀蕉皮你踩,亦唔會似曾蔭權咁表裏不一。」事實證明,曾蔭權政府施政之所以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當年曾蔭權吹着口哨入主禮賓府,民望評分曾經高達七十多分,然而七年下來,他的民望跌跌不休,迄今已經跌至三十八點五分的歷史低位,比董建華下台前的四十七點九分還低一大截,足證「曾不如董」絕非虛言。

當年隋煬帝因耽於玩樂、不聽諫言而覆亡,後人李商隱有詩諷之:「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如今曾蔭權不理政事,不聽民意,只顧浪擲公帑遊山玩水,傍着富豪黐飲黐食,他最終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完全是咎由自取。事實證明,問責制失敗,制度本身固然有問題,而曾蔭權自私兼無能,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