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江蘇黃霾 罪在政策

上月底從南京回來,坐的是晚上的航班。前往祿口機場的路上,愈往前走霧就愈大。送行的當地朋友很是奇怪南京怎麼會有如此濃霧。再過一會,一股濃濃的煙味飄進汽車,朋友頓悟:「這不是大霧,是農民在焚燒秸稈!」

一句話,勾起同行各位的共鳴。尤可夫幼時也在內地北方長大,每到小麥收割季節,公路上盡是農民晾曬的小麥和麥秸稈,剛收割完的麥田裏,則會升起股股濃煙,那是農民在焚燒麥秸稈。按農民的話說,焚燒麥秸稈可生成富含鉀肥的草木灰肥料,可以壯地,對來年種莊稼有好處。

對焚燒麥秸稈可壯地,尤可夫深信不疑,老祖宗幾千年來一直這樣做,顯然有道理。只是公路上晾曬的麥秸稈,時常會裹進汽車底盤,造成汽車拋錨,會令人不快。後來聽說,秸稈用途很多,可造紙,可做飼料,可生成沼氣,不焚燒對農田更有好處等,以為農民在科技指導下,會善用秸稈不再焚燒了,沒想到,他們還在燒。按朋友的話說,這些年來就一直未停過。

就在前天,江蘇省環保廳還發出通告說,江蘇近期出現大面積的黃霾怪天,有十三個城市PM2.5全部超標,多市的空氣質素滑入重污染,「元兇」則是農民大面積焚燒秸稈,加上相當不利的氣候條件,使得黃霾凸顯。

內地早已立法禁止焚燒秸稈,但農民依然不依不饒,焚燒不止。既然如此,就說明調動農民不再焚燒秸稈的動力不足。據查,秸稈還田,需要深耕土地,每畝地因此增加成本三十元;秸稈氣化,回收一畝地的秸稈要花費百元,產生的沼氣還賣不到這個價錢;秸稈造紙,農民收集秸稈的成本,超過賣價至少三成。面對如此結果,農民不是傻子,心裏撥撥算盤,當然不如一燒了之來得痛快。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國家財政對於解決三農一直高度傾斜,然而,從焚燒秸稈看來,傾斜的資金顯然未能落到實處。如果對農民善用秸稈給予適當補貼,用經濟槓桿調動其積極性,農民還會把秸稈鈔票當成廢料一樣燒掉嗎?中國很多事其實都不難解決,關鍵是官們習慣高高在上,對民情民意缺少細緻入微的體察,以致制訂出的政策多屬大而空,不切實際。

如果官們到江蘇走一趟,實地感受一下,想必就應該知道如何對症下藥了。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