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配套天殘地缺 悲情城市更加悲情

港府土地、房屋及基建規劃不當,不僅導致住宅供不應求,樓價飆升,也造成不少配套設施不足的新社區,衍生不少社會及家庭問題,天水圍便是典型例子。當地居民多次抗議當局漠視居民需要,區內商業配套不足,物價高昂,以致出現天水圍「窮人最多,物價最貴」的荒謬現象。

不問可知,天水圍物價昂貴,主要是因為缺乏競爭,由領匯壟斷及瘋狂加租造成。調查顯示,逾九成天水圍居民每周都在領匯商場購物,七成半認為區內物價昂貴,當中菜心竟比鄰區貴七成以上;七成居民認為是由領匯貴租所致,五成人歸咎大財團壟斷;逾六成居民寧願舟車勞頓,前往元朗、屯門甚至北上內地買餸。團體促請當局盡快興建市政大樓及設置合法小販攤位,為居民提供選擇,藉以平抑物價。

眾所周知,發展新社區必須提供全面配套,除了興建住宅,還要顧及居民上學、就業、交通、醫療、休閒娛樂等各個方面的需要,這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常識。無奈的是,港府根本無視這種基本常識,以致配套設施天殘地缺,居民怨聲載道。其實,除了天水圍充滿悲情,其他新市鎮亦好不到哪裏去。昨日有一班將軍澳居民慢駛遊行,抗議社區配套比天水圍更差,促請當局盡快落實區內的商場、學校、公園等設施。

正如學者指出,近年港府發展新市鎮的思維,以為在偏遠地區蓋了房屋,把市民遷入去就可以撒手不理,結果不但社區設施嚴重缺乏,亦沒有提供就業機會,市民入住之後孤立無援,與其說是安置,不如說是變相圈禁。最不堪的是,儘管規劃不當的惡果不斷浮現,居民苦不堪言,港府卻連亡羊補牢的意識也沒有,以天水圍來說,社會各界多年前已要求在該區興建醫院,惟當局愛理不理,拖到今時今日仍未動工。事實證明,天水圍淪為悲情城市,乃由港府一手造成。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上世紀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提出發展新市鎮,開宗明義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以早期發展的沙田區為例,如今已經成為新市鎮的典範。為甚麼港英政府做得到的事,來到「港人治港」的今天就搞得一塌糊塗呢?

都說港英政府以「過客心態」治港,其實,「過客」將香港規劃得井井有條,反而當家作主的特區政府一無是處,事實證明,「過客」比「主人」強多了。可笑的是,曾蔭權竟然建議買不起樓的年輕人轉往偏遠地區置業,問題是,偏遠地區紛紛淪為孤城,即使年輕人有能力置業,又何以維生呢?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候任特首梁振英主打房屋政策,力倡以開發新市鎮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但願新政府上台後能吸取前任教訓,除了完善現有社區的配套,亦要做好未來新市鎮的規劃,不要再製造悲情城市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