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粗懸浮粒子不容忽視

【本報訊】中文大學研究發現,直徑大於近年備受關注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粗懸浮粒子禍害亦不容忽視。學者相信,空氣中粗懸浮粒子約佔整體懸浮粒子三成,來源估計是海鹽或泥塵,每立方米污染物濃度每增十微克,因呼吸疾病的急症入院個案便會增百分之一,慢阻肺病個案則上升百分之一點六,每年分別將額外多八百三十及四百八十二人入院。

可吸進上呼吸道

現時全球普遍只公布空氣中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數據,直徑介乎兩點五至十微米的為粗懸浮粒子(PMc)。一般來說,PM10以上粒子可被鼻子阻擋,以下可吸入呼吸道,PMc可進入上呼吸道。PM2.5更可「入侵」支氣管及肺泡,並積聚於肺部,不但引發呼吸疾病,更可影響心血管及神經系統。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及環境健康學部主任余德新,分析○○至○五年呼吸道急症入院個案及同期全港各空氣監測站的PM2.5及PM10數據,發現該六年日均PMc為十六微克,同期日均有二百三十七人因呼吸病到急症室求診,慢阻性肺部疾病個案有八十一人,故他推算出PMc每立方米增加十微克,因吸呼疾病及慢阻肺病入急症室的求診個案便上升百分之一及百分之一點六。

余指,要阻隔懸浮粒子須全日佩戴N95口罩,惟有從改善空氣質素着手。他促請當局盡快修訂空氣質素指標,引入監察PMc標準。其研究曾將PMc濃度指標定於每立方米二十五微克,估計本港仍有一成四日子超標。環保署發言人回應,PM2.5及PM10的指標已涵蓋粗粒子,世衛亦沒另訂指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余德新促請政府引入監察粗懸浮粒子的指標。

本港空氣污染嚴重,市民健康備受威脅。(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