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文化的政治

香港與台灣的選舉爭鬥各自結束,梁振英與馬英九分別勝出。可能是英雄所見略同,二人幾乎同時搞了一個新鮮事物,在香港叫文化局,在台灣叫文化部。香港還在為新一屆政府架構及文化局局長人選擾攘紛紛;海峽那邊,作家龍應台二十一日已經走馬上任。

為甚麼要設個文化部?馬英九在第二任就職大典上稱:「我們要把文化看做國力,文化的建設就是國力的建設;文化的投資就是國力的投資。」背負着馬英九「文化立國」的施政願景,龍部長要開啟台灣文化「世紀工程」,抱負不可謂不宏大。精明幹練的龍部長在戰戰兢兢邁出第一步時,強調要讓文化行政回歸本位、成為施政關鍵,文化不為政治服務,而是政治為文化服務。此番表白既是期許,更是向島內對立政治勢力喊話:我在做事,勿來擾我!

文人有其通病,往往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幻想着憑一己之力將理念付諸實踐,其結果要麼是換來遍體鱗傷,要麼是一切成為空談;縱然是洞悉島內政治習氣的龍應台也未能免俗。台灣藍綠爭鬥遍及方方面面,文化領域及身負職責的團隊豈能置身於世外桃源。

龍應台的同行王蒙先生曾官至文化部部長,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一「景」。他在退下來後的一番話道出龍應台將要面對的現實:「政治生活中有太多的現象與實質的距離,有策略與理念的錯位,有說甚麼、做甚麼、記住甚麼、故意忽略甚麼的講究,有聲東擊西、欲擒故縱、指桑罵槐、投石問路、虛張聲勢、韜光養晦……的手段。」王蒙遍歷宦場風雲,在回歸作家的本位後,「講政治」的一番話可謂語出肺腑。

王蒙所體會的種種手段,是龍應台將要面對的,也是香港的文化局局長難以避開的。不是嗎?未來的文化局局長尚是腹中人選,但是政治鬥爭已經加諸影子人選身上,有人甚至由其父母背景產生聯想,質疑未來的文化局會成為「洗腦局」及「香港中宣部」。種種疑慮迫使羅范椒芬站出來表態:將要成立的文化局絕對不會成為「中宣部」,一定會捍衞自由。

港人對香港或會產生「中宣部」的擔憂,固然說明了中宣部形象之醜惡,但是這種擔憂實是多慮,文化局能否成為中宣部也要視乎環境,港人不是順民,不會輕易被壓制、被統戰。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