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海不擇流 能就其深

被候任特首聘用、來自內地的後生女陳冉,因曾入過共青團而所受到的非議,直看應乃恐共症的本能反應,實際則和先前鬧得滿城風雨的「蝗蟲論」,以及現在仍甚火熱的反雙非情緒,都源自相同的排外心態,也和此刻正影響着法國大選勝負的極右勢力,如出一轍。適度的本土意識凡人皆有,很正常,但若過度化而成排外,實屬不智之現象。

不必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大道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怎排外?排外心態無關一般應有的入境政策;排即斥,有仇的成分,極端例子如義和團。確切說,時下港人最尖銳之排外毋寧更是針對有內地背景之人及群體,特別是有可能損及「港人治港」大原則者。

之所以要港人治港,恰正因「一國兩制」下之港人特有一定的質素,和不可或缺的自信。若然,港人大可有如孟子所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的氣概,何患「被內地化」之有?若否,則港人是否適宜或有權治港尚且成問題,排外或排內地人與否,都將變成為無關緊要的局面。

論及用人唯才,尤其有關非本地人此點上,李斯《諫逐客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名句,誠如雷貫耳;古先賢的胸懷和卓見,實足今有志之港人所效法也。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