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超市貨色 海鮮價錢

在百物騰貴的日子裏,大家都要量入為出,購物格價,是唯一可以保障自己消費權益的方法。除非是全職家庭主婦或主夫,否則難以有空貨比三家。以前商店小販櫛比皆是,比貨比價都較方便;如今地產霸權當道,商店拆的拆、遷的遷,小販區變成遊客景點多於廉價市場,似乎購置日用品非進超市不可。

最初超市是高級零售市場,專供不懂廣東話的老外日常購物之用,賣的多以老外所需為主,價錢也比一般店販為高。小時候進超市是特別節目,目迷五色,通常買的是外面比較少有的啫喱粉、高級罐頭食品和飲料等,是奢侈的消費。及至七十年代開始,超市才改變營業方針,將顧客本地化;由於百貨雜陳,質量有所保證,地方乾淨企理,購物環境舒適,雖然價錢比店販略高,但仍然大受市民歡迎,終於成為日常購物主流。

超市的經營,極講求經濟效益,必須貨品齊全、分店眾多,成本高昂,經過汰弱留強,市場終為三數財團壟斷,經營手法也因而每況愈下。雖然貨品仍多,但須付高昂上架費,很多貨品因而絕迹;以前明碼實價的做法,已成過去,超市以減價優惠為名,將貨品售價一日三改,加上各種不同的推銷手法,使顧客目不暇給,無法讓人知道真正售價為何,海鮮價錢,已成超市定價原則。

最近有人投訴市場壟斷,協商定價,誤導甚至欺騙顧客等,消委會表示無能為力,因為沒有現行法例可以監管超市營運,還高調替政府的競爭法法案護航,認為一條不完美的法例總比沒有法例好。布滿漏洞的無牙法例一旦通過,不但無法徹底解決財團壟斷和不公平定價問題,反會成為經營集團的護身符,政府繼續奈何它們不得,真不知消委會是真心保障消費者抑或大財團。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