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三前提」仍是拖字訣

出席博鰲論壇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吳敦義,日前和媒體茶敍。他在回應記者有關兩岸展開政治接觸的問題時,開列了三個條件:累積足夠善意和誠意,台灣內部有一致共識,並獲得民意支持。

馬英九二○○八年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取得長足進展,但島內對於政治對話卻一直諱莫如深,總是閃避北京的一再提示。吳敦義作為台灣的候任副總統,以及馬英九的左膀右臂之一,他於博鰲亮出「三前提」,應該是國民黨方面經過反覆磋商和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且,吳敦義在行前拜會馬英九時,也一定得到了在博鰲論壇進行披露的授權。所以,他這次提出的「三前提」,應該被視作國民黨方面第一次回應北京政治對話的訴求。

再聯繫此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訪京面見胡錦濤,曾拋出「一國兩區」說,兩岸圍繞政治對話,應該已展開政黨和政府兩個層次的接觸。吳伯雄的「一國兩區」說,是在政黨層面從法理上闡明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條件,並暗示兩岸政治對話到底要談甚麼;吳敦義的「三前提」,則是在政府層面從社會發展角度講清楚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條件。在完整拋出以上兩個方面說法後,島內對兩岸政治對話的願景輪廓已基本清晰。

關於「一國兩區」,從國台辦的回應看,北京所抱持的態度應是「不反對」,最低限度是兩岸可以就此談起來;關於「三前提」,目前尚不清楚北京如何回應,就其本身看,這三個前提比較苛刻。首先,吳提出要累積足夠的善意和誠意和獲得民意支持,但他並沒有給出具體量化標準,何謂足夠?民意支持率到達到多高才行?吳均未給出解釋。其次,吳說台灣內部要達成「更強、更一致、更高的共識」,從島內現狀分析,無論何時,在野的民進黨等黨派都不可能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達成吳所說的共識。三個「更」字的界定,令到所謂的共識只能如鏡中月虛幻好看,但卻極難成為現實存在。

所以,吳敦義給出的「三前提」,從本質上說,仍是國民黨方面在形勢比人強的壓力下,無奈作出的一種反應,其對兩岸政治對話的真實態度,令人無法不質疑。面對國民黨的拖字訣,即將換屆的中共領導如何有效化解,看來還要下一番大工夫。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