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傳媒監察利益輸送

顧問老師: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

在傳媒連番踢爆下,曾蔭權涉嫌捲入利益衝突的證據愈趨明確。不過,他昨透過傳媒機構回應時,仍沒有坦白承認犯錯,未肯公開交代事件來龍去脈,又無意全面披露詳細資料。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回應方式,是否一名「政治家」的正確選擇?

Q:傳媒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甚麼角色?今次事件反映傳媒發揮哪些功能?

A:在民主發展愈成熟的社會,傳媒監察公職人員的角色愈重要。美國的「水門事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性醜聞,也是由傳媒揭發;曾蔭權涉嫌收受利益,不是由廉政公署發現,而是由傳媒踢爆。在專制社會,即使傳媒手握資料,也可能受到當權者或有勢力人士的干預,無法公諸於世。

Q:有說市民大眾對政府官員的期望較以往提高不少,你是否同意?

A:是。在殖民地年代,即使港督或官員涉嫌違規,由於資訊流通不如現時方便,加上殖民地官員懂得「拆彈」,市民並不易察覺;不過,經過董建華管治年代及梁錦松涉嫌「偷步買車」事件後,傳媒批評當權者、揭露不公義的風氣轉盛,加上回歸後港人的歸屬感增強,對民主改革的訴求大增,市民對政府官員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Q:主要官員若在香港以外的地區涉及利益轇轕,應否主動申報?

A:應該主動申報。官員與任何人士之間的利益輸送,不一定在香港範圍內發生,或局限於香港本土。全球化的趨勢增強,令地域界限逐漸模糊,大財團的業務網絡可遍及全球各地,收受利益的行為亦不受地域限制。主要官員若持有海外物業,或擔任海外公司的董事,現時也須申報,亦是為了堵塞這個漏洞。

延伸思考

1.不少市民透過遊行示威或在互聯網留言表達意見,他們的參與有何意義?

A.香港特首並非由市民以一人一票民主方式選出,不過,0三年「七.一大遊行」,有數十萬名市民上街遊行,對政府施政表達不滿,成功迫使特首下台。自此之後,市民醒覺他們的集體行動,可對香港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發揮影響力,之後每逢對政府表現感到不滿,往往透過互聯網及遊行示威等行動,向政府表達不滿。

2.特首今次處理危機的表現如何?其表現對政府和整體社會有何影響?

A.特首被踢爆涉嫌收受利益之後,沒有即時回應及坦白公開所有資料,以致火頭愈燒愈旺;眼見民情洶湧,曾蔭權才「知驚」,但仍未肯清楚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披露詳細資料,只用傳統的「擠牙膏」方式應付,令誠信危機不斷升級。曾蔭權處理危機不當,打擊政府管治威信,也激化社會矛盾,小市民的仇富情緒隨之而升溫。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