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嗡:尋找公共空間

為喚醒公眾對公共空間的關注,一批年輕人近日積極宣揚,我們找來當中三人,分享他們眼中的公共空間。

小時候,我們愛在樓下的小公園與小鄰居們跑跑跳跳大半天,樂得忘形,旁邊坐着下棋的老伯伯,以及剛買完餸在「打牙骹」的主婦們。但不知何時開始,小公園變得冷冷清清,這個屬於我們的公共空間,漸漸被忙碌的我們遺忘了。

大學時在美國攻讀城市與地區研究的Karl,上課時初次接觸「公共空間」的概念,即燃起興趣,「覺得幾有趣,就搵多啲相關資料,後來仲用香港公共空間同菲律賓外傭嘅關係,作為畢業論文題目,結論係佢哋更加善用公共空間,逢假日都會去皇后像廣場聚會,載歌載舞。」

外國人好重視公共空間,點解香港無乜討論?

畢業後,Karl返港工作,發現同一個天空下,公共空間這個在外國深受重視的議題,在香港卻受到忽視,「相關討論少之又少,即使有,都只係限於學術層面。」

Karl的腦海萌生了一個念頭:集合不同背景,但同樣關注香港公共空間的年輕人,「只有更多人關注,更多人討論,大家至會有更好嘅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喺社交上嘅作用,絕非私人空間可以相比。

Danica雖是地理系的研究生,但過往對「公共空間」的認知,只是一知半解,直至認識Karl後才有具體認識,「其實公共空間有好多種,例如大型公園、小型嘅休憩處,或者係專門舉辦各樣活動嘅廣場,亦都可以係市集、街道、行人專用區等。」

不同公共空間各有特色,但都有着共通點,就是凝聚社區。Danica說:「公共空間最重要嘅作用,就係佢嘅社交性。大家聚埋一齊,就一定有交流,這非私人空間可以做到。」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公共空間,他們積極舉辦活動,如於社交網站宣傳,亦到不同中學舉辦座談會,「之後收到唔少回響,仲有人主動要求想做義工。」星星之火,或可燎原。

公共空間唔一定愈大或者愈靚愈好,最好嘅,可能就係我哋身邊嘅小公園。

不同人對好的公共空間,有不同定義,如位置、大小及配套,但人與該空間的感情、經歷更為重要。Constantin最愛的公共空間,就是元朗公園,一個不大起眼的地區公園。

「我住喺元朗,喺元朗長大,對呢個公園有特別感情,佢唔係大型公園,但都算綠草如茵,有百鳥搭,又有唔同運動設施,更重要係有我嘅童年回憶。」

其實,公共空間就在我們的身邊,但大家生活步伐急速,把它都忽略了,「唔一定要去多人聚集嘅地方,先算享用到公共空間。其實,飯後或公餘都可以去休憩地方,感受呢個屬於我哋嘅城市。」

「無公共空間就無城市」

愈來愈多年輕人關注本港的公共空間,研究公共空間的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葉長安認為,對本港絕對有利,他說:「公共空間就係一個社會核心,無公共空間就無城市。愈多人關注,等於多啲人關心呢個城市。」

對於本港現時的公共空間,葉長安認為,與外國不少大城市相比都甚為不足,近年更有萎縮之勢,「公共空間理應由政府管理,但近年港府將佢交畀私人公司管理,呢啲公司又為公共空間嘅使用加添好多限制,令公共空間意義蕩然無存。」

源自古希臘

所謂「公共空間」,就是一個不限經濟及社會條件,任何人都有權進入及使用的地方,不會因其背景或行為而受歧視。

最早的公共空間,始於古希臘時代,當時,大城鎮都有一個廣場,任何人都可以在廣場自由活動、嬉戲,甚至貿易。它慢慢成為社會及政治中心,廣場的概念傳至其他城市,成為今日的「公共空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 Apps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彭俊榮

Karl
曾於美國一大學就讀城市與地區研究,兩年前畢業回港,去年成立「拓展公共空間」

Danica
中大地理系研究生

Constantin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學生

葉長安
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