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大鳴大放 有益交流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換言之,不得人心者難謂真得天下。例如秦始皇雖一統六國,但焚書坑儒、高壓統治,天下始終從未歸心,其王朝因而匆匆而亡。套用時下術語,便是治國不能只靠硬實力,還須有軟實力,令人信服,方能長治久安。

今香港回歸已有時,但從最近有關港人的國家認同民調的爭議,乃至孔慶東風波,都清楚看到港人與內地的心理隔閡仍深,以及「一國兩制」的權宜架構未足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毛澤東當年認為香港是有太多「右派」的難管之地,確甚有先見。直至今日,儘管時代已大不同,此等困難又何嘗不猶存。

不久前,中共中央通過推動「文化大發展」的決議,講明要全力加強國家在國際間的軟實力。的確,中國的國際形象遠不足和經濟地位相匹配。中國的立國論述近年雖有新內涵,譬如已使力恢復中華傳統文化的號召,但基本仍未能揚棄原屬冷戰年代已甚過時之意識形態包袱,局限所及,自必難能開創,成就新猷。

其實,內地欲求克服與世界的精神距離,大可藉一直未與國際脫節的港、台二地為跳板,一如改革開放初期在經濟上之借重港、台二地,何況兩岸三地本應多所交流,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在這種考慮之下,兩岸三地的相互大鳴大放是有益的。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