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硬的更硬 軟才更軟

孔慶東事件,揭示一國兩制大架構中之「兩制」存在一定的競合關係,港制是否將同化內地制多過被其同化?二○四七年當有答案。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的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按現代話語,便是經濟決定文化、硬實力決定軟實力。的確,文明的消長最終要更看硬實力的強弱,而軟、硬實力則未必一致。譬如當今美國恰巧軟、硬實力俱最強;但古代雅典的軟實力最強,卻被滅於斯巴達;宋朝中國被蒙古滅,也可見歷史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進展、現實總不合理想的定律。

坦白說,今港制之所以能五十年不變,更多是因為反映在人均所得較高的經濟環境,否則,港制還有多少理由和力度爭取自存?這現象也證明孔慶東所言非全假:港人之看不慣內地人,實無異於城市人之嫌棄鄉下人;但即便港人更守法、更文雅,卻住得奇差,又何足驕人?

水向低處流,人往高處行,香港在近代中國史由小漁村演變成國際大都會,經濟無疑是最大原因。內地「大躍進」期間之大逃亡潮,不都因肚皮的問題而起?港人相對於內地人若自我感覺良好,仍須腦筋清醒,知所努力。孔子的學說亦主張先富民、後教民;再深思,孔慶東號稱孔子後人,撇開四濺口水,亦道出港人必須面對的現實,確為港人上了堂夠硬的一課。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