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港人失落時也運也

這幾天,廣東道名店事件在香港鬧得紛紛擾擾。在尤可夫看來,該事件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港人現在的心理狀態,說是積怨也罷,不平、失落也罷,都與香港的地位變化有着極大的關聯。

商家重利輕義,自古皆然。內地客攜重金前來香港掃貨,不希望拋頭露臉,商家自然要予以配合。只是,在當今人人皆記者的時代,一不小心,內地豪客的真實嘴臉還是會被輕易揭發。於是,禁拍領域就一再擴張,最後弄到了公共空間。有趣的倒是,商家所謂「內地客可拍照,港人不可」的禁令,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租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頗有相似之處。這就戳到了港人最脆弱的所在。

港人的脆弱,從表象看,是憤怒於這種不公平,但在骨子裏,是對內地客擠佔自己生存空間、壓縮自身福利的對抗。小小的香港,其實很難盛得下十三億國人激情之下的大撒金錢。

內地客不見得都比港人有錢,但他們畢其功於一役的消費方式,導致他們到了購物天堂的香港,就個個都如視錢為草芥的豪客。於是,內地人搶名牌、搶豪宅、搶到香港生孩子,港人的生存和福利空間,原本是七百萬人共有,慢慢地,變成了上千萬人要共享。僧多了,粥也多了,但粥多起來的速度遠不如僧多來得快,況且中間還夾雜着複雜的分配環節,僧多粥少就成了眼下的突出矛盾。

更何況,這中間還有個聯繫匯率在作怪。原來港幣比人民幣值錢,但現在人民幣比港幣愈來愈值錢。港人相對於內地客,荷包放在那裏不動都縮水,這樣的際遇,放在誰身上,誰都會心中不暢快。

面對以上這些,香港人心中積攢了許多許多的「為甚麼」。都說「祖國好,香港會更好」,怎麼現在祖國好了,人富裕了,都來香港掃貨了,港人自己反而覺不到好了呢?

時也運也,港人的失落感,其實緣於香港地位的衰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香港的窗口作用在減弱,而香港自身的造血功能又未見得增強,現有的營利模式還全是外向型。香港要發展,就必須承受外來的各種壓力。作為港人,也得適應時代變化。當然,內地可調節個人遊的閥門,港府也可想法制約內地孕婦前來生孩子,但真要把香港封閉起來,港人的出路、香港的明天又在何方呢?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