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淪為環保騷 磨刀霍霍向市民

港府推動環保毫無承擔,不是空喊口號,便是動輒向市民開刀。繼膠袋徵費計劃,以及建議開徵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後,港府食髓知味,又計劃實施家居固體廢物收費。

當局提出四個收費方案諮詢公眾,包括定額收費、按廢物量計費、參考用戶用水量收費,以及向指定廢物生產者徵費。可惜,整份諮詢文件空洞無物,四個方案各有破綻,全無提及市民最關心的收費水平,公眾根本無從判斷,難怪被質疑假諮詢。

為了顯示固體廢物徵費的合理性,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拋出連串數字,指本港近年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雖然有所提升,但每人每日平均產生的廢物量亦同時增加,由○五年的二點四二公斤,上升逾一成至一○年的二點六九公斤;又指本港每日有九千一百公噸的固體廢物須運往堆填區棄置,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家居廢物。

沒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減少廢物,每個市民都應該出一分力,但難道港府就沒有責任嗎?多年來,港府推動環保不力,一味做騷,所謂環保,不是紙上談兵,就是擾民不堪,例如膠袋徵費推出後,不織布袋使用量暴增,整體塑膠使用量反而上升;又如停車熄匙,更是官老爺坐在冷氣房閉門造車的餿主意,引起怨聲載道;還有電器產品回收處理費,生產者責任全免,只向消費者開刀,荒腔走板。

事實上,為了藍天白雲,為了清新環境,市民並不介意付出。問題是,錢付出了,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用得其所?正如膠袋徵費,所徵款項直接撥入庫房,到底當中有多少用於推動環保,市民根本無從得知。更離譜的是,港府擬擴大膠袋徵費計劃,竟建議所徵款項全數落入商家口袋,不用上繳庫房,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這種徵費又有甚麼意義呢?

港府多年來搞環保,只知橫徵暴斂,實際上一事無成,連興建焚化爐也拖拖拉拉,姿勢多過實際。最好笑的是,當局凡事皆愛援引外地先例,但學一半又不學一半。遠的不說,台灣多年前已實施「資源回收四合一」,即生產者責任制、垃圾強制分類、垃圾不落地和垃圾隨袋收費四項政策,教育民眾從源頭將垃圾分類,結果每人每日的垃圾棄置量大減六成半。台灣做得到,香港做不到,只能說明港府無能。

歸根究柢,減少固體廢物,除了必須先做好分類及回收,主要還是靠宣傳教育及政策配套,尤其要由政府帶頭以身作則,而不是簡單收費了事。

大者不能,小者添亂,港府這些年來除了落得「氣候逃兵」、「環保逃兵」等駡名,對環保可謂毫無貢獻。難怪有人諷刺,夕陽政府本身就是垃圾源頭,無能高官就是最大的固體廢物,由廢物處理廢物,怎麼可能成功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 Apps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