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大計惹爭拗 開疆闢土嘆技窮

本港樓市居高不下,土地供應短缺被視為問題的癥結,港府建議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並提出二十五個選址供公眾討論。可惜,填海大計有了,但諸如環保、交通、教育、醫療、社區設施等細節一概付諸闕如,引來不少質疑。

土木工程拓展署聲稱,本港人口至二○三九年將會增加兩成半,為了滿足長遠房屋需要,必須透過不同辦法開拓土地,包括填海。觀乎當局建議的填海選址,大部分位處新界及離島地區,包括長洲南、南丫島北及喜靈洲西三個人工島方案,其中長洲南方案面積最大,可提供逾一千五百公頃土地。另有兩個連島方案,包括將坪洲和喜靈洲連接,以及將螺洲和蒲台連接,分別提供約七百公頃及三百公頃土地。

填海造地並非新鮮事物,不僅在世界各地行之有效,香港過去亦經常循此途徑增加用地,只要做好配套設施,盡量避免破壞環境,適量填海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下,港府動輒得咎,關於填海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話題,能否達成社會共識,不能不令人懷疑。

可以看到,多年前保護海港協會力阻中環灣仔繞道填海工程,港府多次打輸官司,以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自此之後便將所有涉及填海的工程束之高閣,即使海濱公園、單車徑等美化維港設施也無法幸免。當局志大才疏,空有填海造地的意願,卻未必能夠說服市民尤其是環保團體接受,最後隨時重蹈中環灣仔繞道工程一波多折的覆轍。

事實上,港府甫一提出填海大計,環保團體已質疑當局沒有善用現有土地資源,便急不及待建議填海造地,根本是本末倒置。有人擔心,當局的填海計劃隨時觸發新一輪訴訟,這絕非沒有可能。其實,環保團體的批評並非沒有道理,本港已開發的土地約為總面積四分之一,不僅遠低於新加坡的逾四成,亦低於國際宜居城市標準的三成,可見香港並非無地可用,而是港府沒有積極開發土地,甚至有意限制土地供應,以維持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的畸形經濟模式。正如有人指出,只要將本地開發面積增加百分之一,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無殼蝸牛的居住需求。

當然,除了積極開發土地,還可以加快舊區重建,這既可增加土地供應,又可消除舊樓危機,何樂而不為。

填海造地的最大問題在於,當局提供的選址大部分位處偏遠地區,增加交通配套費時失事,完善教育和醫療等社區設施更是困難重重。事實證明,填海造地說易行難,港府拋出這個話題,無非想轉移視線,推卸土地政策失誤的責任。

條條大路通羅馬,增加土地供應方法多多,港府捨近求遠,捨易取難,一味將希望寄託在填海之上,除了引起爭拗之外,到頭來恐怕又是一鍋無米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 / iPad / Android Apps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