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當年莫言稿酬八百元

前兩天和內地作家莫言閒聊。莫言說了件事,感覺有點匪夷所思。

莫言代表作之一的《紅高粱》,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張藝謀搬上銀幕,莫言是編劇之一。據莫言說,整個電影的投資才六十萬元人民幣,他的稿酬也不過八百元。莫言說的這兩個數,令人詫異。雖然當年內地人均收入很低,公務員的工資也不過每月百元左右,但以如此之少的投資拍出一部蜚聲海內外的電影,還是令人難以置信。而以莫言當年的地位,改編創作一個劇本,竟得如此可憐的稿費,相信也只有在當時的中國,才會有發生的可能。

莫言補充,其實報酬低不只他一個人,在該電影中扮演男女一號主角的姜文和鞏俐,最終所得的片酬也是八百元。他說,這三個八百元,現在說來感覺有點太少,但在當時卻算是一筆大錢。

莫言所言,不無道理。但和現今比較,卻是另外一番感慨,這就得算算內地的通脹率。按官方公布的數字,內地現在的人均年收入超過四千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約為二萬五千五百元。《紅高粱》上映的時間為一九八八年,當時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約為八百六十三元。計算下來,人均年收入增長了三十倍;以現在大片的拍攝投入標準,按照最低限度一億元投入製作《紅高粱》,則投資需增長一百六十六倍;而按照當今明星的片酬水平,比照當年姜文和鞏俐的名氣挑選演員,估計男女一號主角的片酬都需二百萬元,與八百元相比,片酬增長約為二千五百倍。

算完這些數,莫言若知道,心中定會一片悽苦。因為內地官方版本的稿酬標準,已經十二年沒有任何調整,計稅標準則更是三十年沒變。現實當中,前一個標準已如廢紙。但即便按照一事一議的私下標準,只有極個別著名作家會達到百萬級收入,其餘的絕大多數則是每千字百元的水平。比如,一部十萬字的小說,所得稿酬才一萬元,但創作一部這樣的小說,則約需半年時間。無怪一些作家會哀嘆,現在的稿費連吃飯都不夠。

內地現在高喊振興文化產業,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公布了不少。但在事關最基礎的稿費標準和計稅標準的改變上,卻仍是不着一字。如果作家、藝術家們的稿費所得,連餬口也談不上,又何談會有文如泉湧的積極創作?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