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以人為本 以錢為本

多災多難的港珠澳大橋,十八日終於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以三十五票贊成、三票反對而通過,立法會批准了四百八十五億元撥款,用於建造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預期工程最快年底前可以開工,並於二○一六年如期竣工通車。

在新中國的建築史中,除了龐大得可能禍害湖北等數省的三峽工程外,似乎再無一個建築可以如港珠澳大橋一般經歷立項、改項、上馬、下馬這麼多的波折。

而在新中國的橋樑史上,港珠澳大橋則肯定是最波折的大橋──按照內地的風格,官方如果想建一座橋,就一定會在理論上可以達到的最短時間內建成;當然,具體承包工程施工的是廚師或者農民,以及橋樑將何時倒塌等後續問題,根本不值得考量。

香港與內地的建設速度,是民主制與民主集中制差異的最直觀的體現。

民主集中制的最大好處就是少走彎路,官位最高者拍拍腦袋就可以很快決定,且能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期內達成目的。比如同樣是建橋,首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在一九五七年建成,截至去年,五十三年間,長江上已建或開建的大橋已達七十九座(《武漢晨報》援引中鐵大橋局數據),主橋總長約一百五十九公里。

近年來,隨着貪腐嚴重,內地的建設速度更是呈現加速度提升的速度,而此起彼伏的樓脆脆、路脆脆、橋脆脆、高鐵脆脆、校車脆脆事件,則完美地呈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以人的生命為成本」。

相較之下,香港速度絕對不敢「以人為本」,但因為政府能力的低下、政治內耗的嚴重,導致了異常嚴重的「以錢為本」──以不計後果的浪費納稅人的錢為成本。如東涌朱老太一個人的一紙訴狀,就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拖延了整整一年,粗估因此增加成本高達六十五億元。按今年港府每人派六千元計,朱老太和她背後的政治勢力,讓可予一百零八萬港人分享的勞動成果化為烏有。

港府不能容忍「以人為本」的慘痛案例發生,但亦不應放任類似「一個人擋住一座橋」的案例再次無端耗費港人勞動成果。快不得,慢不得,然則何時而有效率耶?其必曰:先右派求疵而籌謀完備,後左派掣肘而合理趨避。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