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低收入,即生活匱乏?

顧問老師:Andy Lau

高收入等於富足,低收入等於窮困,以收入來界定富或貧,未免太過籠統。有社會學家提倡以生活條件去量度生活匱乏,務求令貧窮這個社會問題更立體及全面。然而,計算一系列的生活條件,是否就能準確勾出匱乏的真貌?物質不再匱乏,是否等如心靈滿足?

Q:如何量度港人生活匱乏才最準確?

A:香港不宜採用外國研究方法去量度匱乏,因為每個城市的社會面貌不同,不能照搬對方認為必須的生活條件套之於本港。而量度貧窮也不能單以收入衡量,因為開支比例才能反映貧窮程度。若要量度港人匱乏,應以住屋的人均面積、交通開支佔收入多少、食物分量及家庭有否電腦為量度標準。

Q:港人快樂指數長期低落,反映心靈匱乏問題嚴重?

A:是,港人物質生活尚算不錯,但社會太着重經濟發展,欲望無窮,也太着重得失,忘記施比受更有福。政府亦甚少提倡藝術和運動等心靈依賴,令人缺乏金錢以外的寄託,容易陷入失落,以致各個階層就不同訴求,激發沒間斷的示威抗爭出現。

Q:試論述政府應如何保障港人的基本生存條件?

A:政府應當主導角色,在政策上保障港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包括教育、醫療、住屋及食物等。同時亦應擔當推動者,鼓勵商家、企業及社會人士去關心貧困人士,而非單靠民間組織去肩負扶貧的艱巨工作,如食物銀行。

延伸思考

1.香港生活匱乏人口增多,會激起更多社會矛盾?

A:市民收入出現斷層,社會會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化,貧者容易埋怨政府的施政,無助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不少港人變成「月光族」,甚至出現仇富心態,繼而觸發反抗地產霸權的行動。

2.物質匱乏對兒童個人成長有何影響?會激發上進心抑或強化自卑感?

A:物質匱乏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社會正在發展,資訊不發達,人的思想亦比較簡單,他們會因物質匱乏而激發上進心。

然而,今日香港社會富裕,資訊發達,兒童在成長期間容易從媒體接收「洗腦訊息」,例如「家境貧窮等如輸在起跑線上」、「智能手機就是身份象徵」等訊息、當他們見到朋輩的物質生活比自己好,不其然感到自卑,甚至做違法行為去換取物質享受。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