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請賜予眾生 結婚的勇氣

百年一遇的「六條一」──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因為「棍子(阿拉伯數字1)」實在太多,被內地民眾視為超級光棍節──光棍,內地指適齡而未婚的男女。

有節必過的香港人,又怎會錯過如此無敵的噱頭?因此,雖然光棍節是內地首創,但港人今次並未嫌其老土,更以無比激情,創下本港單日「脫光(脫離光棍狀態)」的歷史紀錄。

據政府入境處資料,當日共有一千零一十七對新人註冊結婚,遠較去年十月十日之「十全十美」日的八百五十九、前年九月九日之「長長久久」日的四百二十對為多。

為甚麼一個並無任何實際意義的光棍節,就勝過了父母的碎碎唸、勝過了朋友的催促、勝過了孤枕冷衾的落寞所能發揮的壓力,促成港人結婚數量的井噴?

從一組數據可看出港人逃避婚姻的普遍狀態。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不久前發布的名為《Asia's lonely hearts(亞洲寂寞心)》的報告指出,去年香港三十至三十四歲的女性中,有百分之二十七處於單身,其中多數選擇以工作逃避婚姻,比例冠絕中國內地、日本等七個亞洲地區。

另據政府統計處今年七月公布的數據,港人的初婚年齡平均值,在一九八一年,港女均值為二十三點九歲,去年為二十八點七歲;港男則由二十七歲上升至三十一點二歲。

因相愛而組成的家庭,是人們放「心」的地方。

為甚麼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港人卻不願意成家?相較貪戀戀愛的浪漫、為事業放棄家庭等因素,生活壓力令港人不敢、不能結婚,應該是最主要因素。

放「心」,需要一個或大或小的房子。但是,香港畸形的樓價,令青年苦幹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夠錢買一個洗手間,只能依附於父母膝下,或高價租房,隻身漂泊不定,何以安心?

即使一對男女敢於因愛而棲身陋室組成家庭,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並未切實惠及港人的前提下,港人工薪水平多年裹足不前,兩個人的月入,需贍養父母、養活自己、撫養後代,「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古訓,足以嚇散無數鴛鴦。

光棍節的千人成婚,凸顯了港人被沉重壓抑的對婚姻家庭的嚮往。呼籲為官者,盡速調節社會分配制度,讓市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社會進步的成果,賜予市民結婚的勇氣。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