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記者該是誰的喉舌

昨天是內地的記者節。當下內地有多少記者活躍在採訪第一線,缺少權威的數字發布。據說當天有不少媒體為記者發了不大不小的紅包,以示慰問。

以前,內地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既然是「王」,當然就有高人一等的意思,他們的身後站着黨委和政府;他們出外採訪,有代表權力機關了解民情民意的意思;他們採寫來的報道,刊發在媒體上,那意味着中共發聲表態。無論過去和現在,新聞媒體都被中共視作「黨的喉舌」,作為媒體一分子的記者,當然就是這喉舌的有機組成。

所以,內地的記者在以前是貨真價實的「無冕之王」,不僅地位高,而且出行有特權,吃住要講究。記者到某地某單位採訪,某地某單位就會將此視為難得的表功機會,當然要認真接待。於是,記者就可吃香的喝辣的,對被採訪單位吆五喝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但是,今時今日,隨着新聞媒體業的進一步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化,媒體日益不甘只當「黨的喉舌」,日益不甘只做「傳聲筒」。

內地黨報和都市報分水嶺的出現,使得媒體承擔的功能也有所分化,頗多的媒體選擇站在百姓立場為民立言。儘管「講政治」和「政治家辦報」仍是中共不停高喊的口號,惟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媒體作為「黨的喉舌」之作用的確在弱化,黨與媒體同聲不同調、同調不同聲的現象時有出現。

於是,曾為「無冕之王」的記者現在淪為真正的「無冕」。以前港記上內地採訪,總是感覺內地記者有着天生的優越感,並且經常不屑於港記類似狗仔隊的採訪做派。而現在,他們的優越感已然不再,狗仔隊的採訪方式也在悄然之間被他們所接受。

這應該是新聞記者回歸角色本質意義的正常過程,「無冕之王」的真正含義,應該是捍衞民眾知情權的天然責任。

一八四九年二月七日,德國《新萊茵報》總編輯卡爾.馬克思曾在法庭上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衞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馬克思是中共的鼻祖,對照他這段經典教誨,會發現「喉舌」的前提已被中共悄然篡改。記者節重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非曲直,其實一目了然。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