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春秋責備 賢者不存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各階層和各角落的成員分子,都應該有一定的途徑參與公共事務。社會愈開放,這種途徑自然便愈多,社會的各種問題也就可以藉着這種多元渠道來尋求處理和解決的方法。社會愈成熟,這種開放式的過程便愈上軌道,遊戲規則也便愈清楚和愈被普遍遵守。若依此標準衡量,香港毋寧還在牙牙學語,一切都還在草創階段。

香港之回歸,本為港人提供了嶄新的起點,而「港人治港」的大原則確也賦予港人如此之集體權利及義務來自行探討和執行這些規制。用「同舟共濟」一詞形容港人必須團結營造眾志成城的局面,再恰當不過。首先,各意見領袖應該密切交流互動,謀求共識,為公眾提出指引,為發展打好基礎。

春秋責備賢者,古今中外皆同。譬如,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之首善,他們的開國諸賢在擘劃國家規章上的成績實功不可沒。相形之下,過去百年的中國之所以如此坎坷,無非因兩度共和國的開國集體「諸賢」們不夠賢明之故。

而香港自九七回歸之後,儘管只是自治而非獨立的大環境,港人有哪些真正有所作為而能帶領風潮的先賢,或可比新加坡之有李光耀?答案是零,香港根本不存在有如此典範之人,我眾港人豈能不汗顏?斯人不存,是天棄之耶?香港非地靈人傑耶?香港氣數已衰耶?

美國律師 盧卡爾